□盧瑞棣
五
東張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大尖山名不經傳。
出生于斯的王屏南,由于抗日,遭到日軍的通緝,于是他回到了家鄉。家鄉的大尖山召喚著他。他上山了,他要和大尖山來一次深度的吻。
他選擇了半山腰的大崙,那里是他的祖山,有好多好多的石頭。王屏南寫好字,命石工鑿起來。
他選擇了一塊臥立的石頭,向里的一面刻了“心物自然”,向外的一面刻了“江天一色”。這幾個字,集中體現了王屏南廣博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心物自然”透露出了王屏南視死如歸的心態,“江天一色”顯示了王屏南淡定豁然的境界。這是一種何等的英雄氣,這是一種不凡的家國情懷。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大尖山上,松樹噴綠,杜鵑吐紅。綠草和鮮花中的石頭,顯得格外耀眼,這是一座天然的紀念碑。
大尖山呵,你貢獻了一位了不起的兒子,你因之成了一座英雄的山。這幾塊石頭將永遠和你共存。
六
王屏南是個俠氣熱腸且具有草根情懷的人,待人暖如春暉。
他幫助來滬謀生的鄉親,資助鄉人回鄉的路費,幫助解決鄰里糾紛。
有三個細節值得記述:
1933年-1934年,王屏南應蔡廷鍇的邀請,任同安縣縣長。任職期間,王屏南封閉煙館,鏟除煙苗,焚毀鴉片,為民除害,因而受到民眾的好評。
1943年,莆陽大地久旱不雨,旱情異常嚴重。百姓家中幾乎斷炊,可謂民不聊生,然而地方政府仍勒索田賦。王屏南憂心如焚,自帶路費,徒步三上永安,向國民政府請愿,請求減免田賦。
王屏南自永安回到家中,他的母親臥病在床,呼喚潘兒(王屏南乳名)到床邊。母子有一段動人的對話。
母:“人家在外奔走發國難財,而你經年在外奔波,到底發了多少財?”
王:“我三上永安請愿,省政府批準豁免全縣的田賦。我發的財,比人家發國難財不知多了幾百倍。”
母子相對一笑,一時傳為美談。
當時,山區莊邊附近有一條闊溪,水流湍急,人畜往來,全憑溪上的石磴通過。若遇洪水,常有人畜被大水沖走。有一年,一家新娘花轎被大水沖走,喜事變成喪事,聞者嗟嘆不已。一石激起千層浪,王屏南立即發動社會賢達和開明人士,籌建石橋。橋柱上刻有“利濟懋功”四個字。據說此橋仍在,王屏南的善舉仍在山區流傳。
七
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王屏南“一·二八淞滬抗日愛國志士”的稱號。
1987年10月,王氏家人攜王屏南遺骨北上上海。
1987年10月20日上午,上海市各界人士聚集萬國公墓,舉行王屏南先生墓落成儀式。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方知達撰寫了墓志銘。《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媒體報道了這則消息。
1987年11月14日,《湄洲日報》也報道了該消息。
1992年1月28日,上海市各界人士聚會,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戰60周年,王屏南之子王宇欽應邀出席。上海市各媒體報道了這則新聞。
1993年8月15日,上海市政協舉行座談會,紀念王屏南誕辰100周年。上海市各媒體報道了這則消息。
1993年10月14日,莆田縣在東張村隆重舉行了紀念王屏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湄洲日報》《莆田鄉訊》報道了該活動。
2016年9月,莆田市王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王金良,忽然抵達王家,商議紀念王屏南的事宜。經過四個月的努力,王屏南的紀念館布置就緒,于辛酉年二月初一舉行開館儀式。
大哉尖山,永久作證。振振屏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