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華
悠揚的鐘聲伴隨著晨練的步伐,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夏的一天。那天是農歷六月十九日,寺廟里人來人往,經聲佛號喚醒了蕓蕓眾生。有一群上了年紀的信眾圍在一起,正在談論莆陽寺廟“四寶”的話題。有的說是廣化寺的石經幢,有的說是龍華寺的雙塔,有的說是龜山寺的六眼神龜hellip;hellip;有一位戴著老花鏡、留著白胡子的老者卻說出了一句莆田俗語:“梅寺晨鐘,文峰宮筵,凌云殿花斗,善慶堂罄?!彼€引經據典、慷慨陳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一直不能忘懷,總想探其究竟。
梅寺晨鐘卜陰晴
“何處鐘聲出曉煙,梅寺別有上方天?!币早娭Q的梅峰寺位于荔城梅峰,創建于宋元豐八年(1085),宋時峰上遍植梅樹,花木蔥郁,素有“梅開雪里,峰涌城中”之美景。北宋崇寧二年(1103),宋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故稱“梅峰寺”。宋紹興十二年(1142),更名為“梅峰光孝寺”。
聞名遐邇的梅峰寺宋代大銅鐘,據志書載:“宋紹興二年(1132)三鑄方成,音響未圓。”后于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由名匠蔡通鑄成。
相傳,宋僧惠澤在大鐘鑄成后,為了試聽其音量,曾交待小和尚道:“待我東行一百里后,你方可敲鐘?!钡『蜕行募毕朐囩?,只等了半日,就敲起鐘來,這時老僧才行五十里,到江口橋附近的福清翁山麓下,其地遂名“鐘前村”?!吧戏矫}脈送鐘鳴,喚醒人間第一聲hellip;hellip;七百年來傳逸韻,悠悠遠播錦江城?!币虼绥娐曋粋鞯浇谖催_百里。晨曦熹微,鐘聲乍起,悠揚悅耳。渾厚的梅寺晨鐘不但音有抑揚,傳聞數十里,且能卜陰晴,“遇晴則吰,雨天則挫”。有詩云:“步上梅峰曉日晴,鐘聲聞入抑揚聲。審音能卜陰陽事,三鑄逢仙始告成。”
清光緒十三年(1887),官軍駐寺時,鐘樓失火,燒為平地,原銅鐘再也不見了?,F存的銅鐘為清光緒年間仿宋鐘模式重新鑄造的。鐘高1.64米,外徑1.04米,唇厚0.05米,重約1500公斤,鐘上鑄有《大悲咒》和《鐘咒》全文,共543字,其鑄造質量上乘。雖不如古鐘神奇,但也悅耳動聽,發音宏亮而低沉。每當晨曦初露,渾厚的鐘聲從梅峰寺頻頻傳出,“音流四野迥,響入五更清。”悠悠鐘聲喚醒了這座千年古城,既使人賞心悅耳,也催人披衣奮起。“上界涌天花重現莆陽名剎,元豐開佛國長聞梅寺晨鐘?!泵匪鲁跨娛瞧翁锒木爸唬环Q為莆陽寺廟“四寶”之首當之無愧。
文峰宮筵桌播美名
文峰宮坐落在莆田城內鳳山(現文獻路與大路交匯路口),因面對鳳凰山文峰嶺,故名文峰宮。隋唐時建有佛剎叫敬善院,唐代后期改名為萬安水陸院,朝廷賜匾“祝圣都道場”(即鳳山寺)。后來地方官府為了方便每月農歷初一、十五祀祭媽祖,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在原萬安水陸院山門地方建造了一座媽祖廟,把玉湖渡(即闊囗)白湖廟的媽祖神像遷來奉祀,廟中迄今還保存兩尊南宋木雕媽祖神像。后來廟前跨街建拜亭,官祭只能在街上行禮。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興化府知府宮兆麟把廟后鳳山寺的地,用來擴建為媽祖殿,三間,二進,中隔天井,臨街為山門。后于正殿之右加建一座三代祠,1940年又在三代祠右側建升天樓。由于文峰宮是官府祭祀媽祖的宮廟,所以人們稱文峰宮為湄洲媽祖行宮。
祭祀媽祖是媽祖信俗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特別是元宵節和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文峰宮的筵桌更是聞名遐邇。供品有五牲、五湯、十錦。五牲,即全豬、全羊、雞、鵝、海味。五湯,是用桂圓干、芡實、蓮子、紅棗、柿餅等五種果實做成湯點。十錦,是用白豆著色,排出十種花樣及文字,分別放在十個小碗內,是干品。此外還有燒金、“表禮”。除了這些外還有用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象征水族和其他神獸的供品。每個供品都是一件藝術品,水族神獸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觀賞價值極高。文峰宮作為官府祭祀媽祖的行宮,每逢節日慶典,筵桌規模之大,供品品種之多,藝術品位之高,不僅吸引了國內的信眾和游客接踵而來,還吸引了眾多海外信眾和游客,他們觀后都為之贊嘆不已。文峰宮供品筵桌作為媽祖信俗的主要內容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