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吳仁民的長子吳緯亞,莆田哲理中學高中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畢業。曾參加上海進步學生運動,1947年赴臺灣支援光復后的島上建設,在高雄鐵路局工作,任副站長。
吳仁民的次子吳良亞,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1943年7月莆田哲理中學高中畢業,194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考入南京首都電廠(后改稱南京電廠)。解放南京時,他響應黨的號召堅守值班崗位,保障正常供電,迎接解放軍進城。1949年底進入遼寧省鞍山鋼鐵公司工作,在1952年鞍鋼小型廠開展機械化運動中,他發明制造自動抽鋼機,加快出鋼速度,使抽鋼工人離開高溫作業,提高加熱爐抽鋼效率20%。曾任鞍山鋼鐵公司小型軋鋼廠副廠長,擔任多屆鞍山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政協委員,先后被評為鞍山市勞動模范、特等勞動模范。1975年5月至1979年11月,由冶金部選調參加“武鋼1700mm軋機工程”(周總理生前審批的國外引進國家重點項目)專家組工作。1979年11月抽調到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莆田市開發湄洲灣協會北京委員會理事。
吳仁民的女兒吳瓊琲,福建醫學院肄業。
吳仁民的女兒吳瓊霞(瑕),莆田咸益中學高中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國家經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經委僑聯常委。
吳仁民的小女兒姚靜珊(吳瓊玶),高級工程師、廈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1954年莆田二中高中畢業,1958年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蘭州石油研究所(后改組成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至1963年,協助所領導組織協調幾項重要國防研究項目,成果顯著。1963年被提拔為研究所業務科科長,兼任甘肅省化學化工學會秘書等職。多次獲中科院蘭州分院和化學物理研究所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稱號。1973年調任廈門大學化學系催化教研室副主任,分管科研。組織參與乙苯脫氫制苯乙烯研究,獲得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成果一等獎、福建省高教廳科技成果二等獎。1982年,參與籌建校分析測試中心,任分析測試中心主任。曾赴美國、英國做短期進修,后被評為廈門市“三八”紅旗手。
吳仁發(駿侯)的兒子吳杰,高級工程師、黨支部書記、市人大代表。1951年考進天津大學機械系,任班長、系學生會主席,1955年畢業后分配鐵道部齊齊哈爾車輛廠,為首任新建鐵路起重機設計組組長,優質完成系列產品設計、技術設備改革,順利投產。1979年調進廣州鐵路局系統工作,曾任廣州鐵路分局物資設備科科長、黨支部書記、分局咨詢組組長、分局工業普查辦主任等職,評為高級工程師。1980年在屬局韶關工廠工作時當選韶關市人大代表。
家風的形成與傳承
大災大難后的吳氏家族,峰回路轉,經過百年奮斗與積淀、傳承與發展,繁衍成一個多達60多人的大家族,成為一個人口興旺發達、文化光彩奪目、事業超群出眾的望族。這個家族長期積淀形成的家風殊為可貴,其子孫后代珍惜之、傳承之、弘揚之,映射出中華民族對自身文明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其子孫后代尤其注重傳承四大良好家風。
形成與傳承以堅韌的意志戰勝困難的家風。家庭變故、戰爭威脅、興國重任等等,無不是擺在第一代第二代族人面前的困難大山,他們卻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勞,攻堅克難,渡過一個個難關,從而締造了以堅韌的意志戰勝困難的家風,成為后代戰勝困難的強大驅動力。幾代人,分出眾多的家庭,分布在祖國的北京、上海、廈門、臺灣、香港等地,還有許多人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定居。每到一處,都遇到生活上的許多困難、工作上的艱巨任務,人人不畏艱難困苦,積極打拼,努力進取,闖出一方立足之地,做出一番喜人事業。
形成與傳承以遠大的目標引領求知的家風。吳氏家族的族群文化知識的高度和廣度令人羨慕與贊嘆。而風光炫麗的深處,隱含的是族人們引領求知的遠大目標和艱辛頑強的跋涉。哪怕遇上多大的困境,前輩后輩都一脈相承地克服困難,抓住機遇求學。幾代人中,大多數都能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大學,接受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其中10多位獲博士學位,10多位獲碩士學位。李秉亞、胡益芬夫婦育4女,3個博士生,1個碩士生。其他家庭受高校各類教育的普及率也都很高。
形成與傳承以突出的業績回報社會的家風。縱觀吳氏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族人,其就業平臺,往往處于初創時期,但他們總能胸懷強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責任感,以科學加拼搏的精神兢兢業業工作,克服重重難關,創造出開拓性的卓著的業績回報社會。這一優良家風,對子孫后代同樣起到深遠的影響,得到可喜的傳承,大家個個奮發進取,事業有成,盡心竭力,樂于奉獻。
形成與傳承以仁愛的心地友善待人的家風。吳氏三兄弟及其第二代,都受到家庭和學校基督教“博愛”的較深影響,但他們又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深受中華民族傳統的“仁愛”與“善”的熏陶。兩種愛在他們頭腦中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愛的家風。遭遇家庭變故而成為孤兒的三兄弟無疑是這一家風的締造者,兒時他們相依為命,共渡難關;就業后大哥吳仁元、二哥吳仁民資助小弟吳仁發出國留學,吳仁發就業后反過來資助多子女的兩兄長;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正修科技大學知情人稱贊吳仁民生前是慈祥的長者;南京永利化工公司寧廠公私合營后,首任廠長的馮柏華贊揚吳仁發(駿侯)說:“你像我們共產黨員一樣關心工人,等等感人事跡,在愛的家風形成過程中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記。”可喜的是,這一愛的家風,一代代得到不間斷地傳承。愛的主題在一代代族人言談、文章和行為舉止中得到鮮明的體現。筆者從多方面了解到,第二代人相互之間的關愛與幫助,尤其是對后輩的關愛與幫助,事跡屢現,殊為感人,以實際行動把愛的真諦傳給后代,恰如第三代人贊嘆吳瓊珠具有“大慈大悲大愛之心”。第四代人,時年16歲的中學生張荔洋牢記姥姥吳瓊霞對她愛的傳播:“我從小受的教育是愛的信仰和追求,愛無處不在。”在她眼里,“姥姥的愛,充滿她的家,以及周邊的所有人”。“那是一種無條件的,對每個人都不厚此薄彼的愛”。
經過前輩開創,后輩傳承,這個家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優良的家風;優良的家風,又以其生動的故事、鮮明的特色,激勵著后人奮進的步伐,滋潤養育著一代代吳家子孫。這正是這個家族文化積淀厚重、發展活力持久的根基。這個家族家風的形成與傳承,真實生動地折射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形成與積淀、傳承與弘揚的光芒。
在與這個家族的中青年后人接觸中筆者真切感受到,他們都熟悉前輩創建家風、延續家風的動人故事,自己也都能自覺傳承踐行良好家風。他們通過口口相傳、書信來往、電話交流、網絡博文、族群微信等傳統加現代的傳播手段,讓體現良好家風的故事代代相傳,讓良好家風的陽光灑遍后人心田。
筆者發現,這是一個健康長壽的家族,在第一代第二代中,90歲以上的有6位,其中健在的5位,80歲以上有10多位,大部分人都還健在。第三代多處在70多歲、60多歲、50多歲年齡段,也都以健康的身心狀態穩步增齡。他們以堅韌的意志戰勝困難、以遠大的目標引領求知、以突出的業績回報社會、以仁愛的心地友善待人的家風,凈化升華了族人的內心世界,他們保持著平和淡定、榮辱不驚的情緒,從而衍生出一條健康長壽的綠色通道。
201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