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后代薪火相傳
1920年,吳家雙喜臨門,6月23日,吳仁元的長子吳存亞出生,11月28日,吳仁民的女兒吳瓊璁出生,開啟了吳家新一代人口繁衍之門。兩位現今仍都健在,逼近百歲的男兒女兒,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風雨歲月里,孜孜不倦求學問,專心致志做事業,成為吳家新一代傳承家族文化的領頭人。
吳仁元的長子吳存亞,教授、大學副校長、大學院長。1937年7月,莆田哲理中學高中畢業。1943年,再過半年就要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畢業的吳存亞,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棄筆從戎,報名參加中國遠征軍,以出眾的英語水平被選調擔任美國顧問翻譯,參加過著名的滇西反擊戰。復員后于1945年考取由中央政治學校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重慶合辦的新聞學院。1947年畢業于英國皇家空軍雷達學院。1948年1月,接到北京大學胡適校長的聘書,赴北京大學任講師、副教授,授課采用麻省理工學院當時最新出版的教材,首次把雷達課程引進中國的大學講壇。還先后到南開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52年調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及電機系主任。1961年,調任吉林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等職,同年被教育部聘為電子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直至退休。他曾擔任主譯,翻譯兩套蘇聯《工業電子學》,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還曾兼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1978年,他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舉辦的“計算機在工業中的運用”研討會,在大會演講中,首次提出用漢語拼音作為計算機輸入漢字的方法,取代一直沿用的電報碼,此提議得到大會廣泛的關注與肯定。1979年應邀赴美國石溪紐約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翌年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邀請作訪問學者一年,期間多次出席該校董事會會議。1985年,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在調研中發現廈門大學院系設置的一個短板,便通過省委組織部給廈大要來一個人,籌建該校工科學院,為建設廈門經濟特區培養更多優秀專業人才。這個人就是項南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期間,因工作關系而熟悉、信任的所屬單位吉林工業大學副校長吳存亞。吳存亞不負眾望,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組織能力,按計劃保質量成功創建了廈門大學技術科學學院,出任院長、教授。被推舉為廈門市科技協會副主席、廈門市電子協會理事長等職,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和全國“四化”建設做出貢獻。曾參與籌建莆田第二中學(哲理中學)校友會廈門分會,被推舉為理事長,不久,又被推舉為莆田第二中學(哲理中學)校友總會副理事長,至今仍被聘為莆田第二中學(哲理中學)校友會廈門分會名譽會長。
吳仁民的長女吳瓊璁,主任軍醫、院長。莆田咸益女子中學(今莆田九中前身)高中畢業,1943年福建省立醫學院畢業,1947年陪伴出國留學的丈夫郭挺章(博士、研究員、科學家)赴美國,進入醫院進修和行醫。1950年偕同丈夫郭挺章回國,在北京醫院工作。先后任北京西城區兒童醫院臨床醫生、院長和北京國防科工委514醫院(現解放軍第306醫院)主任軍醫、副院長,既為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李壽栴等科學家看病,又為北京中關村內的中國科學院大院(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李壽栴、郭挺章等科學家的宿舍區)的家屬看病,也為普通老百姓看病,以良好的醫術醫德贏得各方贊譽。
大哥大姐給第二代的進取開了個好頭,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吳家人才,一個個魚貫而上。這第二代的兄弟姐妹總共15人,加上配偶,那就是翻番,可謂人丁興旺,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傳承弘揚了父輩的優良傳統。父輩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其艱苦奮斗、不懈求知、報效社會、與人為善的精神,深深烙入子輩的腦海,融入他們的血液。他們跟著父輩的足跡,在崎嶇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跋涉,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杰出的成績。
吳仁元的次子李秉亞,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顧問。先后就讀于莆田哲理中學和福州三一中學。因在全省高中畢業生會考中成績名列前茅,被國立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免試錄取,并享有通過考試而獲得的福建省清寒大學生全額獎學金。1946年交通大學畢業后,進入南京化學工業公司任技術員,1952年升任工程師。1954年,為傳授新技術由化工部調往遼寧省錦西化工機械廠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1965年,調往化工部在成都新組建的四川化工機械廠,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任總工程師30多年。被聘為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顧問。創新是李秉亞50多年工作生涯始終如一的特點。1949年末,他年僅27歲,便在全國首次成功研制和冶煉出不銹鋼,填補了中國工業技術的一項重要空白。之后又陸續成功地研制、冶煉、澆鑄及生產出多項國內前所未有的新型工業設備,其中包括“耐酸矽(硅)鐵”、高效率的高壓球閥和薄膜調節閥、大型合成氨廠轉化爐所需的耐高溫高壓及抗腐蝕的合金離心鑄管、沉淀硬化不銹鋼、一萬轉/分以上的高強度高轉速葉輪、大型合成氨廠所用的空壓機的高壓缸以及我國第一臺合成氨廠的再沸器等。這些產品的性能、壽命和質量堪與進口產品相媲美,替代了昂貴的進口產品,國內眾多化工企業紛紛訂貨,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他先后榮獲南京市創造發明合理化建議獎、國務院三次授予的科技進步獎、化工部“化工科技老專家”、“全國化工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吳仁元的長女吳瓊珠,知名內科醫生。莆田咸益女子中學高中畢業,1943年福建省立醫學院畢業,任航空委員會醫師。1949年攜母親和兩個未成年的弟弟隨丈夫赴臺灣,任知名醫院醫師。她心地仁慈、醫術高明,深受患者歡迎和贊許。在家贍養母親、輔助丈夫、照顧弟弟,肩挑家庭重擔。1950年母親去世后,決然擔負起長女為母的重任,在生活、經濟和學習上給兩個弟弟以無私的關愛和支持,直至他們大學畢業后去美國深造。她一直期盼與大陸親人早日團聚,因無法及時回大陸見父親臨終最后一面抱憾終生。兩岸相通后,當她首次從臺灣回福建看到一親戚家境貧寒,眾多人擠在一間小屋居住時,立刻慷慨解囊,在當地購買了一套房屋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解困。吳瓊珠的大慈大悲大愛之心,令人贊嘆。
吳仁元的三子吳挪亞,博士、高級研究員,畢業于臺灣成功大學,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任美國柯達感光公司高級研究員。
吳仁元的四子李涵亞,博士、高級機械工程師,畢業于臺灣成功大學,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任美國高級機械工程師。
吳仁元的小女兒吳瓊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首批外交人員、北京大學副教授。1943年莆田咸益女子中學高中畢業,1944年考入內遷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聯合大學復員后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49年清華大學畢業。同年11月,經過嚴格挑選,調進剛剛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外交人員。后來調進北京大學,歷任校長辦公室秘書、北京大學檔案室負責人、西語系副教授等職,培育出眾多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