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祠堂,雖然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在當今則有其新的存在意義和社會作用。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許多海外華人回鄉也捐修新舊宗祠,聯絡故眾。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后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許多宗祠,作為村里族里老人活動娛樂中心,正發揮著有益的作用。
如今,莆田市各姓氏祠堂又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現在,還有了文化活動室、書畫展覽、文藝演出、史志賢英才陳列等新功能。
清白傳家,自是歷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讓后人學好、過好,和睦興旺,一門清正。祠堂祭祖,已然成為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祠堂的院門上往往都赫然刻著: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在這里,品質和德行是最當緊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這不僅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希望。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世明白,都是我們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
不少宗親遇上紅白喜事,都喜歡選擇在祠堂里,或擺酒設宴或演戲或放映電影。更有不少棋曲同好,經常聚集在祠堂里開展各種富有意義的活動。有的祠堂,還設有閱覽室、展覽室、音像室等,成為老人和孩子的樂園、曲藝愛好者的聚集地。在文化繁榮新的形勢下,能否將祠堂變成農村基層的文化宣傳陣地,培育成為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場所,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祠堂的文化活力,最根本在于它的群眾性。利用祠堂來開展現代文化活動,打破姓氏界限,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取得超乎想象的效果。在祠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敬奉祖宗、教育子孫,它帶有宗族中特有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情趣,并通過民俗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少祠堂還設置了功德榜、能人榜、壽星榜等,大力弘揚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健康樂觀的典型人物,這是很好的嘗試。
祠堂是愛國愛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場所,也是海外僑胞和臺、港、澳同胞尋根問祖、寄托鄉情、增進感情的窗口。通過祠堂的祭祖活動,進一步強化海內外同宗族人的血緣觀念,尤其是臺灣同胞,經過回祖籍地祭祖后,大大增強“本是同根生,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激發他們的愛國愛鄉情懷,增進兩岸姓氏宗親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如今,在莆陽的青山綠水間,一座座祠堂飛檐翹角,氣軒昂,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