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這是一個曾經遭受天災重創、涅槃重生的家族,這是一個歷經百年奮斗、具有厚重文化積淀的家族,這是一個根植莆陽大地、枝展五洲四海、勵志發展的家族。在風雨磨礪中,在事業打拼中,造就出一種良好的家風,滋潤養育著代代子孫。
父輩絕地闖關
清朝末期,國力衰落,外族入侵,任人宰割。中國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各種瘟疫趁虛襲來。福建莆田曾屢遭鼠疫重創,1902年的一輪鼠疫,猛襲莆田江口邦尾村,眾多村民身罹重癥,命赴九泉。村里有個樂善好施、醫德高尚的村醫,每日從早到晚出門治病救人。不幸的是,他和家人也先后染上鼠疫病毒。更為不幸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兩個女兒,接連在這場瘟疫毒浪猛襲下遇難身亡,唯獨留下三個命大的年幼兒子,13歲的長子吳仁元、10歲的次子吳仁民和1歲的小兒子吳仁發。生命孤舟,載著三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在人生苦海中茫然漂流,讓人悲痛,讓人揪心不已。
滿村遭重創,家家傳哭聲。土地荒蕪,民不聊生,擺在三兄弟面前最大的難關是生存問題。遇此家庭變故,哥哥吳仁元一下子成熟了許多。自古長兄為父,他拿定主意,再難,也要帶著兩個弟弟一道闖過難關。他東奔波西聯系,終于找到一條絕境逢生路。弟弟吳仁民進入教會辦的莆田善育堂(孤兒院),小弟吳仁發寄養一戶人家,吳仁元自己則被一位美國牧師留下,作牧師孩子的陪讀。至此,他們總算有了這樣一個階段性的安排。
善育堂里的生活是艱苦的,老師給他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愛心與艱苦。善育堂經費有限,每一個孤兒都要半工半讀過日子。吳仁民做工、干農活、肩挑等,吳仁發四歲時也進善育堂,開始學紡紗,隨著年齡的增長,勞動強度也越大。工讀的生活又苦又累,日子過得緊巴巴,冬冷少衣,病來缺藥,不時斷炊,饑寒常有,都讓吳仁民、吳仁發兄弟挺過去了。三兄弟相依為命,共度難關。
艱難困苦的環境,磨煉了吳家三兄弟。仁元、仁民、仁發均以優異的成績、良好的表現先后于1903年秋季、1904年春季、1913年春季進入教會辦的莆田私立哲理中學(1907年前稱興郡培元中西學堂),小弟吳仁發后來轉學到教會辦的福州私立英華中學。兩所學校都有半工半讀的學習機制,使得三個孤兒可以在這里堅持學業,既學到傳統的中華文化,又學到西方文化。吳仁元、吳仁民均獲得了教會獎學金出國留學,哥哥吳仁元去菲律賓,弟弟吳仁民去美國。幾年以后,小弟吳仁發在從業后的兩位兄長的資助下,在獎學金、半工半讀的支撐下,也順利地完成在美國的學業。兄弟三人格外珍惜絕地闖出的求生之路、求學之路,從而加倍努力書寫自己坎坷而又精彩的人生篇章。
吳仁元(1889-1980),字德齋,1912年從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工作幾年后獲教會獎學金留學菲律賓,回國后從事企業和慈善事業工作。1936年前后,在涵江創建莆田第一個制冰廠,為水產品提供冰凍、冷藏條件,催生冰淇淋等新科技產品在莆田首次制造。1938年,他冒險組織建筑莆田哲理中學蒲星堂(大禮堂)的施工,直至1939年竣工。后任莆田善育堂副院長等慈善執事,始終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工作。
吳仁民(1892-1975),字子榮,教授、大學校長。1911年從莆田哲理中學畢業,獲教會獎學金留學美國。1912年1月至1916年6月就讀于美國甘撒省西南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16年8月至1919年7月就讀美國麻省波士頓大學理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成為莆田第一個獲得碩士學位的讀書人。1919年10月至1929年7月任莆田哲理中學物理教員、監院、訓育主任、代行校長等職。1929年8月至1934年7月任莆田華星女子中學校長。1923年1月創建莆田第一個電力公司(一稱電燈公司),任經理,開啟莆田電力照明的歷史。1943年8月,冒著抗日戰爭烽火,遠赴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平鐵路管理學院戰時聯辦的貴州分校,任物理學教授。1947年7月任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教授、共同科主任,1948年2月至1968年7月任成功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期間,他于1965年參與創辦臺灣正修科技大學,任校長,1975年病故于校長任上。他對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杰出貢獻,對莆田的現代工業做出歷史性開拓。吳仁民的妻子林美仙,華南女子學院畢業,莆田咸益女子中學(莆田第九中學前身)董事長、莆田滋益婦女學堂校長。
吳仁發(1901-1987),字駿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省政協常委。他堅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全過程,中學先后就讀于莆田哲理中學和福州英華中學,1922年留學美國,立志獻身工業救國,除了完成電氣工程學位所需學分功課外,還多修機械工程各學科課程,以后又自學化工專業課程,極力造就自己成為一專多能的技術人才。1930年畢業于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獲學士學位。從此以吳駿侯為正式名字步入社會,進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公司)工作,1931年回國,曾在莆田哲理中學任教。1934年進入由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范旭東正在創建的南京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铔廠(后改稱寧廠)工作。該廠是中國最早的化工基地之一,是當時國內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的生產基地。著名科學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德榜任廠長兼總工程師(1945年接任公司總經理),運用先進的“侯氏制堿法”生產,使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侯德榜的精心培育下,吳駿侯迅速成為技術骨干。1948年至1950年,侯德榜派他到美國考察進修,1950年回國,回到铔廠(已改稱寧廠),成為主要技術骨干,深受侯德榜所倚重,曾任公司電機處處長、水電處處長。他親自制定計劃,培訓出大批優秀技術人員。1953年,他隨侯德榜奉調進京,先后進入政務院(國務院)重工業部、化工部化工設計院、化工部等部門,負責大連堿廠、四川化工廠等重點項目的電器工程設計,是全國化工系統重點建設項目審批人之一。南京永利公司四川廠(四川化工機械廠前身)電廠投產調試期間,他親臨現場組織指揮,蹲守三天三夜,每天只吃一份飯,直至成功發電。1964年,他奉命籌建福建省化工局,任省化工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是福建省化工工業的開拓者,當選為福建省政協第三屆常委、第四屆特邀代表。
從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孤兒,到有機會讀書,有機會出國留學,到報效祖國、事業有成、家庭幸福,這三兄弟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堅韌不拔、絕地闖關的奮斗,描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