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汆和氽,這兩個字,乍一看,一樣,細一看,不同,一個上面是“入”,一個上面是“人”;一個讀“cuān”,一個讀“tǔn”;字義更是相差甚遠,下面我們就看看它們的區別。
汆的繁體字是爨,下面是大火燒木頭(林),上面是個鼎類的容器,是猛火燒鼎中之水的意思。也就是在滾開的水中,加入肉、菜或其他材料,快速將湯煮好。汆湯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滾湯,它不同于煲湯或者熬湯,熬湯或煲湯是將水和食料一同下入鍋中,而汆湯是先將水燒開,然后再下入食料?,F在有些飯店的招牌上還寫著“黃瓜汆肉片”“白菜汆丸子hellip;hellip;”做法就是先用猛火把水燒滾,然后再將黃瓜、肉片、白菜、肉丸子下到鍋里快速煮熟。
氽字一看就明白,是人在水上漂,后又引申為物在水上漂,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地方的食品也都帶有一個“氽”字,比如“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這里“氽”字,此時仍是漂浮之意。所以我們去酒店吃飯時,看到這樣的字,一定要看清上面是“入”還是“人”,不然,一旦念錯,會被人家笑話的。
有趣的是,古人在造“氽”的時候,還造了一個“氼”字,是人在水下被淹之意。后來,又將下面的“人”挪到一旁,變成了“亻水”。再后來,這些字都被“溺”字取代,慢慢地用得就少了。但古籍中還是常常出現這些字,因此,我們要記住它們的讀音和字義,不然,就很難理解文章的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