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敏
鄉愁是一種永恒的記憶,人的成長不可逆,但人的思想卻能延續。守護鄉愁,先要留住“活著的文化”。這鄉愁,絕不僅僅只是懷念,更多的是慰藉,是牽掛。你看這愁字,從心。
母親離世之后,每次回家難免幾多傷感,故回鄉次數漸減。丙申深冬,我隨城廂區文化采風隊伍,驅車前往老家——華亭鎮園頭村。這是一座被譽為“莆田文化第一村”的村莊。
眼前的村落,溪畔已經褪去鮮明的原色,被利農白茫茫的塑料棚罩著,土墻烏瓦的老宅,在風雨的侵蝕下,依然頑強地保留著不走樣的模式。褪色的還有那些老者,神態安詳地坐在石條凳上,在陽光下慢條斯理地聊著老話。活躍的是不知深淺的大狗小狗,見到陌生人,又跑又吠。
面對故鄉,我永遠是個沉湎在成長記憶里的孩童。從鄉村到城市,又有誰對于成長的記憶不留痕跡呢?當我重回故鄉,尋訪一些被時間洗過的痕跡,那些曾經追逐嬉戲的孩子,仿佛還沒洗凈手掌上的泥巴,便不經意成為了別人的父親;那些慈愛的老人,在不確定的時間走進泥土,長眠在村里的山上hellip;hellip;
園頭,位于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南部,古屬閩中郡。中晚唐期間劃歸清源縣(今仙游縣),唐末后隸屬莆田縣文賦里。1983年莆田設立地級市后歸莆田縣管轄,2003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后,歸城廂區華亭鎮管轄,下轄前社、后社、過湖3個自然村。古時名為“云莊”,亦名“王倉”(含今西湖、后山二個村),稱為“云莊境”。據傳,古時未成村落之前,仰天山下有片可種菜與培植果樹的陸坡,先人便扎根于此,繁衍生息。每日見到山上白云飄游,海霧彌漫,于是初名為“云莊”(錢四娘筑陂前,此處為海)。其后,山民兼以捕魚為生,一王姓捕魚能手,人稱“討魚王”,每天出海都是滿載而歸,在陸坡上(今柿宅)建一座漁倉,把所捕鮮魚暫存其中,故稱為“王倉”。這兩則源于民間口傳逸事,真訛無從查考。
本村龔氏家族古祠堂壁記上載曰:“后五代時,由錢塘入莆宅郡庠之前,第十九世傳至,巨川龔公愛云莊山環水抱、風景秀麗,遂卜居焉。辟草萊,勤生聚浸,傳至今蕃衍為本地之巨族。”此說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至宋代,尤其是十一世紀木蘭陂建成后,這一帶滄海變成了桑田。進入明代,各姓氏先民聚集境內,組合成“陳、黃、曾、許、張、林、車、肖、盧、楊、詹”等多姓氏的大村莊。
清同治三年(1864),木蘭溪上游山洪暴發,特大洪水把仙游石馬橋沖毀。洪水洶涌,把蓋尾白湖村劈開成南北二個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洪水涌入園頭村時,被溪心小山巒鱟山擋住,湍流朝北涌入后山村又沖成一條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就了木蘭溪兩岸唯一的溪心“島村”。如今,莆田母親河木蘭溪自西向東流經本村,繞仰天山和萬坂村山麓,環抱村里兩座小石山(鱟山和石頭頂)構成半圓形依山傍水的半島。
這個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島村,居住著800多戶人家。這里自古以來文化教育發達,素有“文化綠洲”的美譽,古時出過南宋參知政事龔茂良,還有一家“四貢元”、一門“五俊秀”等官宦才俊的佳話流傳。它也是莆田市著名的僑鄉,旅居東南亞的僑胞達3000多人。
園頭“文化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唐末宋初就有諸士大夫留下足跡和詩書墨寶。后五代時,龔氏族人遷居該村,誕生出名震朝野的南宋首參代相龔茂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他誕生于園頭村(舊稱龔屯),后移居城廂郡庠前(市實小鄭氏所在地)。宋紹興八年(1138),年方18歲的龔茂良科舉進士及第,初授南安主簿,少年得志,有政聲,時遷邵武司法,又擢泉州觀察推官,以廉勤著稱,終調京官,歷任秘書省正字、吏部郎官、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參知政事,直至首參代宰相。
龔氏古屋旁側紫氣軒曾有一塊木制長方形匾額,書“參政堂”三個大字,落款系龔茂良玄孫題:“玄孫天銓立,乙亥年春修。”此匾后來被燒毀,上世紀八十年代,龔家后裔龔以美先生重新仿制一塊木匾懸掛龔氏古屋大門頂前。
一邊以蘆葦稈糊泥漿筑墻造屋,一邊披荊斬棘、墾荒種植,昔日海水彌漫的灘涂,變成了今日的青山碧水,這就是園頭村的發展史。
之后,來自城涵及黃石等地的諸士大夫,如林俊、林茂竹、馬思聰等,皆看中云莊這塊山水奇絕的勝地,紛紛來此游覽、講學、定居,并留下詩書墨寶。莆陽志書有曰:林俊(1452-1527),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及第后,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世宗嘉靖元年,擢工部尚書,后為刑部尚書。林俊看到云莊這塊風水寶地,讓其先妣葬王倉山麓,晚號“云莊”,并題了一首名為《云莊亦曰王倉》的詩:景奇山獨占,吾道不終窮。玄鶴心千里,青牛地幾弓。回瀾芳諸月,歸岫舞雩風。三影堂前見,依然似瀼東。此詩描繪出三紫山與木蘭水交相輝映、絢麗迷人的畫卷:蘭水映月,波光粼粼,回旋不息。
林茂竹,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及第后赴任廣西布政司參政。歷官清慎,頗著風裁。林茂竹生卒不詳,原何方人氏,眾說不一。近年筆者發現聞香寺大殿左側儲藏室內尚存一根檁條上標著“檀樾主明賜進士廣西布政使司參政林茂竹公祠子孫喜舍地山仍捐金鼎建。”由此可證,林茂竹先輩早在他中進士之前,就定居在園頭山坡柿宅,開山種植田園。當他中進士之后,就把柿宅到風嵐山麓連片田園捐獻給聞香寺造寺和耕作。此后舉家挈眷離開此地,南遷廣西任上。由此可證實,林茂竹是個地地道道的“園頭人”。
馬思聰(1470-1519),字懋聞,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青少年時代,到云莊畏所巖(俗名石頭頂)游覽,認為這是塊風水寶地,立意在此定居。畏所巖地處前社與后社中間,北面有“雙面凼”(池塘),中間有條通道,池塘兩岸楊柳垂岸,水清見底,時有小魚群遨游其中。小山不高,只有百多米。西南山頂巨型巖石裸露著,由頂端延伸到山下,石旁有石階直通山上。周圍奇巖怪石星羅棋布,有的像石床、石枕、石帽,有的像石桌、石椅,重重疊疊交嵌著,狀如八卦城。傳言曰:山頂巨石中間夾著一塊平坦的嫩草坪,草堆中能挖出無數米粒大的白色圓珠,據說是出皇帝的先兆。又流傳說因這種圓珠無孔,可能風水遭人破壞,故出不成皇帝。
山上有巨傘般的榕樹,杜萱遮蓋著平坦的大青石,此處乃是學子晨讀、炎夏納涼、夜間賞月的好去處,每逢洪水來犯時,是觀察洪水漲落的瞭望所。馬思聰就在朝北巨石山下結廬定居下來,創辦云莊書院,并在書院講學,時有在九座寺佛廳授課。此山以前可在朝東畏所巖懸崖峭壁上看到“與木石居”四個大字,落款馬思聰,字跡渾厚,豁達大度。這與1500年前,來自永泰的鄭露三兄弟“開莆來學”在鳳凰山結廬創建“湖山書院”何其相似乃爾。有詩曰:“附鳳凰翼,與木石居。和樂兄弟,游玩詩書。”“與木石居”四個字,出于孟子語,其意是人與樹木、石頭作伴,同居一處。
馬思聰于1505年進士及第后,授江西知縣直至南京戶部主事,于1519年卒于任上,當官僅有14年,他前半生在云莊講學,飲園頭古井水,為園頭村播下文化種子作出重大貢獻,可算為半個“園頭人”。思聰離開云莊后,書院是否存在,是誰繼任書院塾師,有待查考。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該風景山因“農業學大寨”圍溪造田、修水渠被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