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什么是木蘭陂精神?農工商和諧發(fā)展,南北洋平原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也。這是因為木蘭陂是莆田的“財神爺”。木蘭陂建成后,莆田經濟發(fā)展的新局面就開始了,南洋平原成了國家的大糧倉,成為了莆田的又一個魚米之鄉(xiāng)。
木蘭陂建成后,南洋平原社會生產力大發(fā)展,旱地變成了水田,并且還推廣了雙季稻。由于抗災能力增強,南洋平原“屢稔”,即年年好收成,所以,許多人發(fā)家致富。
農業(yè)發(fā)展,還要依賴于工業(yè)的進步。打鐵的、造船的等接踵而至,為建設繁榮秀麗的魚米之鄉(xiāng)貢獻力量。或者說,木蘭陂的建成,為宋代莆田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木蘭陂誕生于王安石變法時代,木蘭陂精神傳承著這個時代精神。
據(jù)史載,宋熙寧五年(1072)三月,宋神宗下詔宣布施行《市易法》。根據(jù)《市易法》精神,宋朝于汴京設都市易司,邊境和重要城市設市易司或市易務,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并扶植商業(yè),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guī)定收取息金。這就充分調動了商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起骨干力量作用。所以,王安石變法精神,在經濟方面,就是農工商和諧發(fā)展。
元代實行南北分水制度后,木蘭陂水又流進北洋平原。所以,木蘭溪是莆田的母親河,木蘭陂精神世世代代永葆青春。
《福建史稿》下冊中寫道:“三十多年來,莆田人口,由六十余萬而增為一百四十五萬。以前分一畝的,只剩得半畝了。”說得十分具體,要我們珍惜耕地。該書于1986年3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短短30多年,莆田人口翻了一番多,為什么會這么快?莆田是個好地方,特別是南北洋平原,村接著村,樹連著樹,密密麻麻。“吳江七步,有田沒路”,形容村中沒有閑田,一望無際,都是莊稼,讓人們贊嘆不已。這里交通發(fā)達,有陸路,有水路,人們過去乘船去涵江,或者去莆田縣城,都很方便hellip;hellip;
所以,木蘭陂精神實事求是,走農工商和諧發(fā)展之路,符合中國國情;莆田面貌日新月異,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早在建國初年,莆田人口六十余萬,就已經是個人口眾多的城市。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口翻了一番,增為一百四十五萬,加入了世界中等城市之列!
木蘭陂是我國古代五大陂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今天,呼喚木蘭陂精神,很有可能會解決我市前進途中的新問題。我們不妨試一試,來個歷史興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農工商和諧發(fā)展,讓壺蘭雄邑在新的歷史時期譜寫更加壯麗的篇章。
宋元豐六年(1083),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國家沒有花一文錢的高標準、高質量的莆田木蘭陂竣工,顯示出了王安石變法時代人民群眾無私奉獻的首創(chuàng)精神。在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李長者們當年建陂的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精神,早日治好木蘭溪,讓南北洋平原村民用沒有污染的水,灌溉農田,生產質量合格的農產品,供應市場。這樣做,既為市內外消費者排憂解難,又為莆田農產品擁有廣大國內市場,提供一大歷史前提,意義十分重大。
環(huán)境優(yōu)美,財源廣進;否則,喝西北風,種植、養(yǎng)殖、旅游業(yè)等,無不是如此。宋代有位詩人,宋金戰(zhàn)爭期間(1126-1141),來莆田做了一年多的官。有天,靈感來了,寫了一首詩,盛贊莆田美食多。這是口碑,比我們自己做廣告優(yōu)越。美食多,財源廣進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