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云
五帝信仰自明代從福州傳至莆田后,在靈川分靈,是為東汾五帝廟。后來,隨著莆田本土信仰的發展和抗倭事件的影響,五帝信仰與本土神祇有了進一步的融合,即和瘟匡阜真人、巡瘟楊公太師、主瘟文昌帝君、行瘟葉氏天師和押瘟田公元帥。
與之相應的,當莆田民間歡慶元宵期間,這些瘟部神祇都有著各自風格凸顯的祛瘟儺舞或陣頭。這其中主要有三種:一是扮成古代衙門里的班伯,因數量有八個,又稱“八班”,手持各式刑具,負責站堂,在旗牌官的指揮下,山呼“威武”;二是皂隸,亦即捕快,共有四人,一律身著黑色公服,頭戴猙獰面具,出游時會捧著一方兩面分別印有“進香”和“參謁”字樣的神牌,相互配合,輪流完成相應的肢體動作;其余一眾“鬼卒”則充當起禁衛軍的角色,手持各種兵器,面涂臉譜,人數眾多,肩負著驅邪和巡瘟的職責,被稱為“什刑”或“什禁”。值得一提的是,莆田的祛瘟儺舞,也契合了五帝信仰的傳播線路,即是由中原地區的“跳五猖”演變為福州地區的塔骨舞,再進一步融合莆田民間信仰圖騰形成本土形態,其后又南下傳播至臺灣、潮汕等地區,以八家將、官將首、英歌舞等面貌呈現世人。
近年來,隨著莆田元宵的曝光度不斷增強,不少攝影師將視野不約而同地投向了皂隸舞,使得這一古樸、原始的民間藝術開始走向外界。然而,與皂隸舞擁有著同樣宗教意味及古老血統的什禁尚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權后,大封有功之臣,卻忘了捐軀的官民,這些戰死者“托夢”向他訴苦討功;于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東、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為“五猖鬼”,讓百姓定期祭祀。至明嘉靖年間,由于倭寇肆擾,戚家軍奉命入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與倭寇開展了三大戰役,才最終奠定勝局。收復莆田后,黃石林墩戰場周邊的百姓在“跳五猖”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發明了驅邪的“什刑”,后又傳播到仙游地區,被稱作“什禁”。
如今,仙游地區的元宵游神中,配有什禁隊伍的多為奉祀楊公太師或田公元帥的廟宇,最具代表性的有大濟鎮龍坂村龍山宮、度尾鎮中岳村錦溪宮、龍華鎮金建村瑞峰宮、榜頭鎮上墘社區明山宮、榜頭鎮象洋村興寧宮、鯉南鎮圣泉村鄭墓宮和蓋尾鎮湖坂村龍山宮等。
今天,一支完整的什禁隊共有10-50人不等。元宵當天,隊員們來到廟宇,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儀式。首先是凈手化妝,待化妝完畢后,再換上服裝,戴上帽子,即可結隊出宮了;在游神行進期間,什禁走在八班、神僮和菩薩鑾駕之前,隊員們亦不能說話,只可山呼“呼——”聲代替,更不能隨便沖撞路邊民眾,據說民眾見到什禁都應自覺避讓;菩薩“接茶”時,什禁有獨立的供桌,焚香參拜后,便一面向路人拋舍丁餅,一面朝天空扔撒紙錢,再沖進各大厝、廳堂驅邪巡安。
什禁的扮相各有不同,不同角色間的裝束也存在差異,但所有角色的帽頂或頭頂都需插上一至兩束由白紙和彩紙裁剪、粘制而成的紙絲帶,稱為“鳳彩絲”。
因什禁風俗神秘久遠,外人鮮知,流傳不易,筆者應大濟鎮龍坂村龍山宮管委會之邀,多年間走訪仙游、福州、臺北、潮州、宣城等地,搜集一手資料加以整理和甄別,撰寫此文,以供后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