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談到雞,人們會想起“聞雞起舞”這個古代比喻志士奮發之情的典故。古人之所以清晨聞雞鳴而早起,是因為古代農業社會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計時器,便以雄雞報曉的啼鳴,作為一天開始的標志。先秦時期,連開啟城門,也是以雞鳴為依據。雄雞除了每天黎明即引吭高歌啼鳴,還有一個習性就是當一雞先鳴,立即群起效仿,眾雞齊鳴。這又引出《雞鳴狗盜》的故事。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先秦時,齊孟嘗君由秦逃回,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幸而孟嘗君的門客中有一人會學雞鳴,那位門客大聲學雞鳴,時雖夜半,但群雞仍隨之。守關人聽到群雞齊鳴,依規開門出客,孟嘗君得以在追兵到達前逃離秦國。
也是因為一雞先鳴、眾雞隨鳴,古人衍生出關于“天雞”的神話——認為天將破曉時第一只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雞,它生活在桃都山上。據《太平御覽》引《玄中記》曰:“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鳴。”在漢代文物中,便可以看到桃都樹的形貌。河南濟源泗澗溝西漢晚期墓中,曾出土有一株釉陶樹,主干修直,側旁橫生九枝,枝端有上翹的花葉,并分別塑有飛鳥、猴子和蟬等。主干頂端塑一立雞,高冠,長頸斂翅,挺胸傲立,似引頸欲鳴。郭沫若先生曾據《玄中記》,將該樹定為“桃都”,而傲立樹端的雄雞,正是世間眾雞隨其朝鳴的“天雞”。
除神奇的“天雞”外,在古代封建社會有些人還盼望“金雞”的出現,那是牢獄里的囚犯和他們的家屬。因為唐宋時皇帝大赦時要樹立“雞竿”。“金雞赦禮”約始于后涼時期,是古代帝王大赦天下的一種形式。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述,大赦之日所樹金雞,“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故李白有“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的詩句。
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養雞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周朝以前,人們就把雞與牛、馬、羊、狗、豬并列,成為“六畜”之一。至今,人們還把“六畜興旺”寫入春聯。十二生肖中,也有雞的席位。足見,人們對雞歷來十分重視。
“一唱雄雞天下白”,雞給人們帶來的是希望。又由于“雞”和“吉”諧音,故我國民俗視雞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