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庭
鬧元宵是莆田春節的重頭戲。
莆田的元宵并不只限于正月十五,一整個正月都是元宵節。十里元宵各不同,你村鬧罷我村來。所崇拜之神明也各不同,如媽祖娘娘、張公元帥、鄭公都督hellip;hellip; 據說東莊有個村供奉的是司馬光,每年這個村的人們要“砸完缸”才重新踏上外出打拼的行程。
不鬧,就不叫元宵;鬧完了元宵,這個年才算圓滿。
各村鬧元宵的花樣各有不同,但儀式大體一樣。
元宵這幾天,村里宮社前必定會搭起戲臺,請戲班子來演莆仙戲。這莆仙戲不僅演給村里人看,更主要的是演給菩薩看,算是菩薩接地氣,與凡人同樂的一種形式吧。
菩薩被請下高高的神壇,換上新裝,就要開始一整天的巡游全境保佑平安活動。鳴鑼開道,旌旗高舉,女人們握著一把香,虔誠地跟在菩薩的轎子后面,巡游的隊伍浩浩蕩蕩。香爐是這一年輪到做福首的人捧著,祈求福氣滿滿;菩薩的轎子一般是由剛剛結婚的小伙子抬著的,小伙子們希望菩薩能看在他們這樣出力的份上,保佑早生貴子。
每家每戶都在家門口擺上供桌,準備好供品、鞭炮以及用來給菩薩“掛脰”的錢財。菩薩駕臨之處,人們拿出十足的熱情和誠意,以鞭炮相迎,鞭炮歡送,一點都不敢怠慢。誰家的鞭炮大聲,哪家的煙花燦爛,好像這一家就能夠更興旺似的。
除這些基本儀式外,還有擺棕轎、踩炭火、爬刀梯、吃煙花、打鐵球等各種民俗。這些五花八門的鬧法,讓人嘆為觀止,點燃了人們內心的激情。再不鬧,你真的就老了。
就是這樣熱鬧又能鼓舞人的莆田元宵,必定在你的心底烙下深刻的印記。這印記就是鄉愁,不管你走到哪里,都無法輕易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