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敏
詩書畫相得益彰
解放那年,王琛輟學已三載。他只苦讀十多天,便以優異成績被莆田一中錄取。莆一中的美術教師黃筱泉把學校美術室交給他使用,這是伯樂對這位小畫童的慷慨優待。幾年間,王琛畫遍了他接觸到的所有石膏模型,還經常外出寫生,造型能力大大提高。從初二起,他就在《福建日報》《漁鹽民報》《福建青年》等報刊上發表漫畫、宣傳畫、連環畫,后起而秀出了美名。
在中學里,王琛最擅長的是美術,成績最好的是數理化,后來卻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然而,其畫畫的突出才能依舊在大學期間延續。他曾任北大美術社社長,常到中央美術學院參觀,與美院同學交上朋友。京城內有美展必去看,大大拓展了他的藝術眼界。北大圖書館藏書豐富,他精讀了許多畫論,博覽了許多珍貴畫冊,臨摹了許多古今中外名畫,如徐悲鴻、任伯年、列維坦、門采爾等人的作品。學中文,旁涉美術,使他文學藝術修養漸趨深厚。學校組織下鄉下礦勞動,他隨身帶著速寫本,走到哪里就畫到哪里??此顾刮奈?,卻好運動,尤其愛登山越野。過去他多作人物畫,這時他對山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北方蒼涼的大地、險峻的山峰、富麗的宮殿、寂靜的村莊,那種在南方很難感受到的燕趙悲歌式的風土人情,陶冶了王琛。有時,他會面對一棵千年古樹、一條荒蕪的古道失聲痛哭。他說:“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會使我神經顫抖,同時產生創作的沖動?!彼捅贝螽嬘褌兂M臥在圓明園的草地上,仰觀云卷云舒,諦聽歷史傾訴。他曾經在香山靜靜地坐了一天,看楓林如丹,寂寞飄落,也曾單身在古長城畔寫生,聽到過餓狼嚎叫,遭受過霹雷恐嚇,但他堅持摹寫山水,樂此不疲。
王琛畫了幾百幅燕山、長城的速寫和水彩畫,還繪就一本《京華風物》的小幅中國畫。他在畫中追求自然之美,以江南文人的筆觸,去表現北國風光,受到許多名家的贊賞。1994年,王琛應邀赴馬來西亞參加修復柔佛古廟,繪制壁畫;1997年,王琛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大樓設計繪畫《貞觀之治》大型屏風,榮獲魯班獎;2000年,他設計的沉香木雕《靈山法會》,榮獲全國工藝大賽金獎。
應該說王琛學字的起步比學畫晚。大學畢業后,他分配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編輯記者,從許多“直從書法演畫法”、“未曾學畫先攻書”的畫家經驗談中,領悟了書法的重要性。故而,他利用工暇練字,跟學畫一樣,他硬是用自學苦學的精神步入了書法殿堂,從而臻至詩書畫相得益彰的境界。
找到了真正自我
王琛雖然在藝術上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卻說:“只有退休后,在書畫之中,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是啊,有了屬于自己的充裕時間,樂山樂水的秉性與情思便可以盡付書畫之中。腳力有多健,攀登的山峰就有多高;胸襟有多寬,書畫的格局就有多廣。
十年前,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書畫上,把過去多年的文化修養當做土壤來培植書畫之花。猶如當年苦讀的學生,他每日早起臨池奮筆不輟,還時而出游,遠近不拘。祖國的名山大川他幾乎都游覽過。在他的畫作中,有黃山云海、華山峭壁、泰山旭日、武夷奇峰、廬山飛瀑等等,真是胸藏丘壑萬千,筆現世情百態。王琛近年深研禪學,常畫佛陀。嵩山少林寺內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就是王琛設計由他學生塑造的。他的書畫作品還傳至日本、美國、東南亞和港澳臺,為當地政要巨商所收藏。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他說:“一個畫家的成就不在于他畫得多而在于他畫得好,作品的價值不在于售價高低而在于表現深淺?!?br />
想起五年前第一次走近王琛,看他揮毫,時而點劃凝重,鋒藏字中,力透紙背;時而飄忽自如,龍飛鳳舞。他認為,書法既是凝神之法,又是散心之法,先蓄氣于胸臆,后縱情揮毫,通過有所為之徑抵達不可知之境。瀟灑的文人氣質,使其書法筆意隨心運轉,神思融字里行間,提供了玩味無窮的高雅享受。
詩書畫之外,王琛對莆仙方言的研究也下了一番大功夫,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地步,令人欽佩。為了推廣莆仙方言,他撰寫并出版了《小五哥的故事》,在貼近 民間的通俗文化上作出了特殊貢獻。這是值得一提的,也源自于他對家鄉的深沉之愛。
即將結束采訪時,我說:“古人云,大凡名家,必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你已具備這lsquo;二萬rsquo;了。”他連忙說:“不敢不敢,古人亦云,四十不言勇,小老已是耄耋之人,何敢作此奢望。天若有情,我愿作路旁一株老菊,在秋風中揮手搖曳,慰藉世上行色匆匆的路人?!?br />
雖然流水帶走了光陰的故事,王琛不再年輕如昔,但卻顯現出了一派邃然成熟的燦爛。筆者由衷膜拜藝術,向多才多藝的王琛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