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思念之情
大災大難后的吳仁民家族,峰回路轉,經(jīng)過百年積淀與發(fā)展,成為一個文化光彩奪目、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望族。三兄弟的第二代共有14人,第三代共有40多人,絕大多數(shù)受過國內外高等教育,其中9個博士生、9個碩士生,遍布祖國的北京、廈門、臺灣、香港,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地,涌現(xiàn)出許多為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人,造就出一批新中國的拓荒者、共和國的功臣。小弟吳仁發(fā)(1901-1987),字駿侯,1930年畢業(yè)于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作為技術骨干人才,長期在著名科學家侯德榜身邊工作;1964年籌建福建省化工局,任省化工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省政協(xié)第三屆常委。
大哥吳仁元的長子吳存亞,1944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就讀期間入伍,參加抗日遠征軍,擔任美國顧問翻譯;1945年8月15日20時,在重慶的中央國際廣播電臺(XGOY) 第一個用英語播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1947年,英國皇家空軍雷達專業(yè)畢業(yè);1949年后,先后任北京大學教師、清華大學教師、吉林工業(yè)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長春分院研究員;籌建廈門大學技術科學學院,任教授、院長。次子李秉亞,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畢業(yè);1953年,其科研成果耐酸矽鐵、各類不銹鋼制作方法在工作單位遼寧省化工部所屬單位得到大幅推廣;1965年,調任化工部四川化工機械廠總工程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聘為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顧問,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有突出貢獻”證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吳仁元的女兒吳瓊瑂,1948年清華大學西語系畢業(yè),分配外交部工作,后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
吳仁民的長女吳瓊璁,1943年福建醫(yī)學院畢業(yè),1950年偕同丈夫離開美國回到新中國,進入醫(yī)院工作;曾任北京國防科委514醫(yī)院(現(xiàn)解放軍第306醫(yī)院)主任軍醫(yī)、副院長。兒子吳良亞,1948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1949年底調進遼寧省鞍山鋼鐵公司工作,曾任鞍山鋼鐵公司小型軋鋼廠副廠長,多屆鞍山市人大代表、市政協(xié)委員,先后被評為鞍山市勞動模范、特等勞動模范;1979年調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莆田市開發(fā)湄洲灣協(xié)會北京委員會理事。
吳仁民的女婿郭挺章,莆田黃石人,女兒吳瓊璁的丈夫;南京金陵大學畢業(yè),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47年經(jīng)黨組織批準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經(jīng)過三個月抗爭,1950年他偕同妻子吳瓊璁離開美國回到新中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1957年,他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著名科學家錢三強、鄧稼先等為其發(fā)表悼念文章,高度評價這位優(yōu)秀科學家。女婿陳永善,女兒吳瓊霞的丈夫,副部級領導干部,原國家經(jīng)濟委員會交通局局長。莆田江口人李序東,也是吳仁民的女婿。李序東系蔣經(jīng)國麾下的國民黨要員,曾參加競選臺灣地區(qū)副領導人。
吳仁民的妻兄林天和,其長子林華清,1935年在上海讀高中時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學生運動,1936年在南京讀大學時參加進步學生聯(lián)合會工作,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精通多國語言,在延安,曾為毛澤東主席翻譯白求恩大夫的來信。抗戰(zhàn)勝利后在上海中央銀行任職,解放后,先后在部隊、銀行、中學、大學工作。林天和的次子林華寶,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1952年留學蘇聯(lián);中國衛(wèi)星回收領域的開拓者,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返回式系列衛(wèi)星總設計師、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四代已有3人獲博士學位,1人獲碩士學位,其他的還在讀大學或中學。
好大一個族,匯聚成浩浩文化長河,涌動著濃濃血緣親情。今天,盡管他們身處天南地北,聯(lián)系起來,卻只是分秒之間的事,親人團聚,也再不是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奢望。而吳仁民在臺灣的那28年,卻始終無法享受這種天倫之樂。
吳仁民到臺灣后,經(jīng)常思念大陸的親人。本以為忙完一陣后,找機會回鄉(xiāng)探親,看望兄弟、看望子女,同時還牽掛著一件事,他應該回去給親愛的夫人林美仙上墳。夫人林美仙,林天和的妹妹,一個新式知識女性,福建華南女子學院畢業(yè),當過莆田咸益女子中學董事長、莆田滋益婦女學堂校長,1919年和他結婚,為他生下3男4女,相夫教子,忙碌工作,辛勞至極,不幸于1944年病故,永遠告別她最為牽掛的丈夫和孩子。吳仁民工作一忙,回家探親的機會就一次次錯過。不料, 1949年,一灣淺淺的臺灣海峽變成兩岸遙不可及的天上銀河。他后悔沒有早一年回家一趟,這給他留下深深的情感創(chuàng)傷,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大陸這邊的兄弟子女、親朋好友,也在苦苦思念海峽對岸的吳仁民。兩岸親人只能靠思念來寄托彼此的情感。李白詩云:“長相思,揪心肝!”此之謂也。
時代在發(fā)展,隔絕兩岸的堅冰終于融化了。吳仁民生前苦思冥想之愿,得以用另一種形式加以實現(xiàn)。解禁、“三通”閘門一開,探親潮歡騰而動。回鄉(xiāng)探親的海外親人接踵而來,而赴臺成了大陸親人探訪吳仁民故居的旅途熱線。他們找到吳仁民的安息地,深情祭奠,寄托哀思;到臺南的成功大學和高雄的正修科技大學,了解外公當年生活工作的情況,借閱外公的原始檔案,為的是真實完整地了解外公波瀾壯闊的人生足跡,以作為家族中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留給子孫后代。2015年,吳仁民的小女兒姚靜珊應臺灣正修科技大學盛情邀請,帶著全族親人的共同心愿,率領北京、廈門、香港等地吳家后代一行10人,專程赴臺參加11月11日正修科技大學50周年校慶大典。校方的熱情款待,對吳仁民業(yè)績的充分肯定,讓他們感到欣慰。在校史紀念館里,姚靜珊眼含熱淚,久久凝視父親吳仁民的大幅肖像,默默與他作心靈的交流。這是一次難得的情感痛楚的康復、一次精神世界的重逢!
2016年11月13日,定居美國的吳仁民的孫子、吳緯亞的兒子吳建臺第一次回到祖國,在姑姑姚靜珊和廈門、香港等親人的陪同下,一行9人回到爺爺曾經(jīng)求學工作生活過的莆田故鄉(xiāng)尋根問祖。也觀賞了美麗的故鄉(xiāng)景色、迷人的故鄉(xiāng)風情,感悟到故鄉(xiāng)人的熱情,油然打開爺爺當年在臺灣對他講的種種故鄉(xiāng)故事的迷人世界的大門。他千萬里回到故鄉(xiāng)尋根問祖,為的正是兌現(xiàn)爺爺當年對他語重心長的囑托。他沐浴著故鄉(xiāng)和煦的陽光,心想,要是爺爺能看到這一切,那該有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