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和
建于清朝的涵江圣母玫瑰天主堂,是該城區的一道醒目風景。
據《天主教莆田市教會史》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西班牙籍傳教士蘇瑪索和嘉庇拉司鐸在涵江建堂,面積五畝。1923年,教友募資一萬多銀元,拆除舊堂,新建了當前這座水泥、紅磚、木材混合結構的大廳堂。堂前鐘樓高聳,屬哥特式禮拜堂,整座建筑面積2028平方米。堂廳由8根方柱撐起頂部拼木天穹,兩側是羅馬式大窗羅列,鑲嵌百葉窗扇。大廳一角處巧妙地設置了螺旋形木梯,小巧玲瓏,可登三米寬的廊樓歌經樓。歌經樓連著哥特式的鐘樓,共五層,大約有18米高。難怪主日時瞻禮三報鐘響,江口一帶都能聽到hellip;hellip;
教堂陳荔雄神父告訴筆者,原址禮拜廳年代已久,它的木質天花板遭白蟻侵蛀出現了破損。為了保護原建筑,才重建了這座四層的天主堂,將原有的禮拜廳真正地保護起來hellip;hellip;
涵江天主堂原址得以保存下來,受益于政府的保護。其實,只要規劃得力,魚和熊掌便可兼得,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就能實現“雙贏”。走近天主堂,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歷史的滄桑和宗教的文化,更能領略到心靈的震撼。
涵江天主堂歷清、民國至今,承載了數代人的記憶!獨特的建筑風格更是塘北地段的標志性建筑。由于教堂建筑年代較遠、特色鮮明、影響較大,1993年被莆田市人民政府批準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