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冷
前段時間,回老家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一驚喜。在由莆田第十五中學通往后黃村的靠近北側山坡旁,赫然看到“黃斌卿故里”五個大字組成的紅底黃字的村道門牌,循著往后洋自然村的小道走去,特地請教村里的老人,問黃斌卿為何許人也?
經詢問村里老人和查看一些相關史料得知,黃斌卿(1609-1649),荔城區西天尾鎮碗洋村人,因其抵御倭寇有功,賜世襲千戶。崇禎末年,封為舟山參將。弘光元年夏,清軍破南都后,魯王立于浙東,與此同時,唐王立于福建,詔封黃斌卿為總兵官,封肅虜伯,黃斌卿以隆武帝為正朔。
據史料記載,倭寇襲擾我國東南沿海先后持續了三個世紀(十四至十六世紀)。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主體,故被稱為“真倭”(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十五世紀中葉前后最為猖獗,給我國東南沿海民眾造成極大的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戚繼光、俞大猷等領導下的戚家軍和部隊,在東南沿海軍民的密切配合下,浴血奮戰,抗擊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蕩平。到了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倭寇在明朝末期(史書上亦稱后倭寇時期)的活動舞臺為中國沿海、東南亞,成員以中國人及朝鮮人為主,被稱為“假倭”,而且也一直統稱為“倭寇”。此時為朱元璋掌權統治中國,期間倭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國的生產力增加,但卻施行海禁政策。如洪武三十年所頒布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于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斬首或凌遲,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為了不被株連九族,海盜及走私者必須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出身及身份,假扮為日本人,為了生計,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而對于地方官來說,自己轄區的人起來造反大大拖累政績,因此也樂于統統以“倭情”上報。史書所見的最后一次記載倭寇時間,是在1624年7月。而黃斌卿(1609-1649)生卒正是在后抗倭時期,因此,有人懷疑黃斌卿是否抗倭就不足為怪了。
據《興化府莆田縣志·武烈傳》記載:“黃斌卿,字明輔,起鳴子。崇禎元年(1628)以父歿于軍,蔭百戶,弱冠入邊從許總兵恢復赤水衛三城,授銅山把總,殲紅夿滅劉香,擒渠魁陳遺哥,平妖賊查華十,功升參將,遷浙江副總兵,駐防舟山,招撫賊船百余艘。降其魁陳虎,威名益著。侍御左光先愛其才,請往金華剿許都寇平疏,請鎮定海關。甲申闖賊(指李自成)陷京,率舟師勤王,為馬阮所沮,從外海歸,后死于舟山,年四十一。”
黃宗科主編的《莆田黃氏通書》和陳青集編的《福莆仙人物志》里均有記述:“碗窯關圣廟,系鄉人黃斌卿任職浙江寧波舟山總兵時,在抗倭戰斗中,由于關公顯圣指點,屢建奇功。后為報答其佑護,請旨欽賜返鄉建廟。”又記:“黃斌卿駐守寧波舟山時,幾次在征剿倭寇之戰中,得到關帝的顯圣指點,才得以全殲敵倭。” 據《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黃斌卿”條記:“黃斌卿(1609-1649)明清之際福建興化衛(今莆田)人,字虎癡。明崇禎間自舟山參將累遷至江北總兵。南明弘光朝覆滅,解兵遁歸。隆武帝立,進千金助軍。封肅虜伯,屯舟山hellip;hellip;”由此可見,黃斌卿指揮和參加抗擊倭寇的戰斗是客觀存在且功不可沒的。
聽了老人的講述,查閱了有關資料,我為家鄉能出這樣一位抗倭名將而深感驕傲和自豪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