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吳仁民(1892-1975),字子榮,福建莆田江口人。自小痛失父母成為孤兒,卻能走出人生低谷,攀登科技高峰,成為莆田史上首位碩士、首位開辦電力公司的現代科技達人,成為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向世人展示一份神奇的人生履歷,演繹一個感人的勵志故事。那么,他是如何走過自己艱辛而又幸運、坎坷而又光明的人生旅途呢?
求學之路
自從1894年日本發動侵華“甲午戰爭”打敗中國,強迫清朝政府與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償2億兩白銀給日本后,中國國力急劇衰落,深陷半殖民地泥潭。各種瘟疫也趁虛襲來,無法得到有效預防、醫療和控制,任其肆虐。福建莆田曾屢遭鼠疫重創,《莆田市志》記載,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里,便有1896、1897、1902年3次嚴重鼠疫大流行。1902年的疫情,市志這樣記載:“全府(興化府,即現在的莆田市)鼠疫蔓延,滅門絕戶不少,涵江的哆頭一村就死亡400多人。”寥寥數語,讀來竟讓人不寒而栗。
這一輪鼠疫災難,無情地降臨在莆田江口邦尾村。村里有個吳姓醫生,醫術醫德,口碑俱佳。他見眼前疫情來勢兇猛,鄉親一個接著一個死亡,顧不得情勢險惡,每天從早到晚出門治病救人,還拉上妻子幫忙,有時忙得顧不上吃飯。病毒終于染上了他和他的家人,短短幾天,他和他的妻子,以及兩個女兒,接連在這場瘟疫毒浪猛襲下遇難身亡,唯獨留下三個命大的年幼兒子,13歲的大兒子吳仁元、10歲的次兒吳仁民、1歲的小兒子吳仁發。一個興旺溫馨的家庭,轉眼之間戛然破碎,留下3個無依無靠的孤兒,令人唏噓悲痛。
長兄為父,吳仁元仿佛一夜之間長大成人了。眼看村里哭聲連天、土地荒蕪、人心惶惶,他知道他們再難在這里生存下去,于是,他將小弟吳仁發寄養一戶人家,帶著弟弟吳仁民進城拜訪一位美國牧師,請求援助。吳仁元他們的父母生前原本也是基督教友,使得這次求助得到更多的關照。牧師見吳仁元機靈懂事,又有文化,便留他在家做自己孩子的陪讀,幫助孩子學習中文和興化方言,又介紹吳仁民進莆田黃石善育堂(孤兒院),三年后再介紹小弟吳仁發進善育堂。災難擊碎的這一家幸存者,總算有了這樣一個階段性的安排。
黃石善育堂是基督教興化美以美會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興建的一所全省最大的慈善機構,占地面積60多畝,擁有樓房、平屋、倉庫等20多座房屋,設有小學堂、印刷廠、加工廠、紡織廠、農場等多種門類。善育堂的生活是艱苦的,老師給他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愛心與艱苦。善育堂經費有限,每一位孤兒都要半工半讀過日子。吳仁民做工、干農活,吳仁發4歲就開始學紡紗。工讀的生活又苦又累,日子過得緊巴巴。冬冷少衣,病來缺藥,不時斷炊,饑寒常有。三兄弟相依為命,共渡難關。有一次,吳仁民得了重病,無錢就醫,高燒多日不退,病情堪憂。吳仁元趕來,看到弟弟不省人事,暗暗吃驚,心想千萬不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啊。他橫下一條心,硬是日夜堅守,悉心照料,土法治療,竟是奇跡般的轉危為安,漸漸痊愈了。年幼的弟弟吳仁發在兩位哥哥的盡心呵護下,也頑強地成長。三顆創傷孤獨的心,漸漸得到康復。吳仁民十分珍惜這里給他提供的半工半讀的機會,他先前在家已經受過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功課要比別人輕松許多。他聰穎好學、刻苦耐勞、尊敬師長、真誠待人,學到了知識,磨煉了意志,懂得了做人。
仁元、仁民、仁發先后于1903年秋季、1904年春季、1913年春季被興郡中西學堂(1907年后改稱莆田私立哲理中學)錄取。這所學堂仍有半工半讀的學習機制,使得3個孤兒可以在這里堅持學業。教會辦的莆田哲理中學,自1898年由美國傳教士蒲魯士、蒲星氏夫婦把培元書院改制辦成普通中學始,即引進物理、化學、英語、體育、圣經等西方文化課程。吳仁民在這里既可以學到傳統的中華文化,又有機會學到西方文化。就讀8年間,得到這里眾多師長的關愛和精心培育,先后兩任校長章哲明、蒲星氏都很欣賞他的為人和學識。1911年,哲理中學畢業的吳仁民,在蒲魯士、蒲星氏的大力舉薦下,獲得了教會獎學金赴美國留學。這是他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終于有機會得到實現,這讓他感到非常幸運。
獎學金無法足夠支撐吳仁民在美國留學的費用,好在半工半讀對他來講早已是輕車熟路,讓他有條件完成多年的學業。西方文化開拓了他的視野,科學知識在他看來似水,似空氣,似食糧。他合理安排讀書與打工的時間,勤奮刻苦,如饑似渴地學習。查閱臺灣成功大學吳仁民履歷檔案得知,他于1912年1月至1916年6月就讀于美國甘撒省西南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16年8月至1919年7月就讀美國麻省波士頓大學理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他捧著碩士學位證書,百感交集,禁不住熱淚盈眶。后來知道,他,吳仁民,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兒,竟然成了莆田第一個獲得碩士學位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