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和
真本堂,又稱真本書院,乃許道證先生所倡建。它坐落于莆田市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邦尾村,始建于清光緒丁酉年(1897)。這里原是一片荒丘陰地,日無人煙,夜無路人。自建堂后,教門昌盛,四鄰平安。逢村改拓寬大道,皆由堂邊過?,F(xiàn)該堂屬莆田市“三一教”協(xié)會管轄,是人心向往、眾望所歸的“三教”圣地。
來到真本堂前,映入眼簾的是大門亭上書畫家林文森書題的“真本書院”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格外醒目。步入大門亭,便看見磚埕正中的一口古井。當時建堂的同時也在埕正中掘井配水。古井經(jīng)1995年重修后按原貌保存至今。而擺放在大門亭內(nèi)左右兩側(cè)的“七墩八塔”遺跡更引人入勝:明中后葉,倭寇侵莆,邦尾溝外建“七墩八塔”以鎮(zhèn)外邪。每當獲悉倭寇來掃蕩,即在“八塔”上點火“報警”。看到“烽火”,鄉(xiāng)親們馬上撤離,抗倭部隊準備迎敵hellip;hellip;該堂保存其中四塔的四周文佛,塔中篆刻“萬歷戊午”(1618),字跡清晰可見?!捌叨瞻怂笔谴怼鞍钗病钡南笳?,也是莆田人民抵御外侵、齊心抗倭的見證。
這一明代遺跡,非常珍貴。觀后穿過磚埕,就來到真本堂前廳八扇門前。那廊頂部第一對圓柱上“真?zhèn)骱辖B三門統(tǒng),本性不容一物添”對聯(lián)是許道證先生親筆書題的;八扇門兩側(cè)“天有何言那識真機真活潑,鏡無不照應知本體本虛明”對聯(lián),是“悟本系”總持師梁普耀先生在該堂開光時題贈的。
進入八扇門,穿過前廳,來到該堂主殿。主殿門上方掛著林森為“三一教”書題的“函三超一”大匾。主殿正中閣里是“三一教主”雕像。它全身貼金,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叭唤讨鳌绷铸埥ㄔ毫终锥鳎┫壬?,倡導“三教歸一”,也稱“三教”、“三一教”。他創(chuàng)教的主導思想是把儒、道、釋三教的理論體系加以歸納,取其精華,建立獨特的“三教”理論體系。
據(jù)《林子本行實錄》記載,自林龍江創(chuàng)教后,“三教”先生到過諸多寺院,與道家張三豐、卓晚春真人為伍,談經(jīng)論道,更側(cè)重于儒家的學術(shù)思想,著重倫理綱常,“三教”稱“歸儒宗孔”。
更讓興化人民難以忘懷的是嘉靖四十一年除夕之夜,倭寇血洗興化府城,燒殺搶掠,血流成河。城里淪陷六十余天,倭寇殺人如麻,尸橫遍地。后名將戚繼光經(jīng)福清行軍直下莆田,抗擊倭寇。倭寇潰退后,林龍江教主變賣家產(chǎn),毀家紓難,命門人收尸斂骨,積薪火化hellip;hellip;
林龍江教主做了名揚八閩的功德大事,令人深切懷念,敬佩不已。值得一提的是他撰寫了《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且大部分是在福州金山寺寫的。
林龍江教主的《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原為古典版印,文言文體。1985年,許仕揚先生為使后來讀者明了易讀,歷時四年之久,查《康熙字典》,對《辭源》《辭海》,逐行逐字,校對標點。終于事遂愿成,他的點校本《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于1992年在東山祖祠初版,并向福莆仙各堂祠發(fā)行。更可喜的是2016年6月6日,由宗教文化出版社精裝出版的《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發(fā)行了,上下冊精裝本多參照許仕揚和王易兩位先生點校的版本,并在首頁刊登點校說明hellip;hellip;
真本堂屹立在邦尾村,歷清、民國至今,其間雖歷經(jīng)滄桑,數(shù)度興廢,然而歷代香火鼎盛,名揚僑鄉(xiāng),不愧是“三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