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野
最近一段時間,神州水患嚴重。筆者憂心之余,不禁想起了幾位跟治理水患有關的古人。中國古代對整治水利、疏通江河有一專屬名詞,曰治水。老子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治水之治很有深意啊。我們不妨將這幾位古人稱為治水達人吧。
治水達人的頭把交椅自然歸大禹。大禹治水13年,以疏導代堵,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他品格高尚,“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古人最為推崇的圣王之一。既然提到大禹,不能不提禹的父親鯀。鯀也是位治水達人,只是他是位失敗的英雄。傳說他用神奇的息壤堵壩治水,可洪水不聽擺布,依然泛濫。鯀治水九年無功,被舜帝流放而死。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禹能治水成功,是以父親的教訓為鑒。
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到今天它還在滋養著這片土地。
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西門豹》,講西門豹治鄴,廢除民間給河伯娶媳婦的陋習。這位西門豹也是位治水達人,他命人開鑿了引漳十二渠,把鄴這個地方治理得十分富庶,從戰國到隋唐,鄴一直是北方重鎮,先后有六個王朝在此建都。治水成就一座古都,西門豹居功至偉。
從戰國到建立秦朝,治水在秦人的字典里必是最引人入勝的詞條。秦有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催生了一個天府之國,鄭國渠讓八百里秦川成了糧倉,而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秦為什么強大?這些水利工程能告訴我們很多。
東漢有一位王景,治理黃河很有成效。王景發明了“十里立一水門”策略,對治理多沙河非常有幫助。
元朝的郭守敬是位跟大禹一樣的治水達人。他先后治理過多條河流,開通了山東段的會通河,使京杭大運河定型。
古代還有許多文豪主持或參與了治水。韓愈當過潮州刺史,投身防洪救災,人們以韓江來紀念他。白居易和蘇軾都曾治理過杭州西湖,留下了白堤和蘇堤,為西湖美景涂抹了最亮麗的顏色。范仲淹治理過太湖,還留下了一道堅固的防風防海潮的范公堤。王安石變法中有《農田水利約束》,是我國第一部較完整的農田水利法。晚清劉鶚在寫《老殘游記》時,幾次提到了治理黃河,事實上治河屬劉鶚的老本行,正是由于治河業績,他才被朝廷任用。
治水牛人里還有幾位公認的昏君。吳王夫差為與齊晉爭霸,命人開鑿了邗溝,此乃大運河的先聲。隋煬帝為滿足自己一己私欲,勞民傷財,開通了大運河。隋朝雖滅亡了,運河之利卻為唐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還是晚唐詩人皮日休說得好:“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