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碼字的時候要用到bǐnɡ xigrave;nɡ一詞,突然就迷糊了,到底是寫“稟性”還是“秉性”呢?鑒于“稟性”和“秉性”的讀音完全相同,且兩個詞常被混用,我還是認真地對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辨析,終于弄明白了“稟性”與“秉性”之間的區別。
百度百科解釋“稟性”指人的本性,舉例《后漢書·郎顗傳》:“臣備生人倫視聽之類,而稟性愚愨,不識忌諱。”宋朝梅堯臣的《依韻和持國新植西軒》:“稟性久且堅,物理豈無偶。”解釋秉性也是本性,并用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里句子作為例句:“常言道得好,lsquo;江山易改,秉性難移。rsquo;”這就把“稟性”和“秉性”徹底混淆了。但如果我們細心一些就可以發現,“稟性”一詞的例句從時間上來看比“秉性”一詞的例句要早,尤其佛教講人有三性時所說的就是稟性,所以我可以斷定稟性一詞的起源比秉性早。
翻開《辭海》,稟性的釋義是人的本性,如:稟性忠厚、稟性難移。稟性即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資質。人的性格具有本質性,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不管是弱點還是優點,總是難以改變,這種資質大多來自遺傳因素,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會把這種天生的資質說成是“本性難移”。因此,“江山易改”后面應該接“稟性難移”,馮夢龍在《醒世恒言》里提到的“秉性難移”,恐怕是用詞不嚴謹的結果。
《辭海》中秉性指的是性情,如:秉性正直、秉性純樸。應該理解成后天所秉承的性情,是易變的。從秉性純樸這樣的詞語來看,秉性是褒義詞,主要用于指好的方面。從稟性難移這樣的詞語來看,稟性則為中性詞。所以“秉性”應該是作者從“稟性”一詞中提煉出來的,也是漢語言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