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和
東岳觀,是一顆鑲嵌在錦江大地上璀璨的明珠,是一座屹立在鯉魚山下的千年古觀。它位于江口鎮錦江路,俗稱福莆仙東岳觀,是奉祀東岳大帝的大型宗教活動場所。
東岳觀之淵源,肇自有宋。據史料記載,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東岳觀便逐漸形成了福建最早的泰山神祇分鎮。據《莆田縣志》載:東岳觀創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后圮,至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由知縣何南金所倡修。清嘉慶十二年(1807)和民國十一年(1922),又對大殿、東西兩廡、拜亭、山門及外庭、照壁、戲臺等建筑物進行過兩次大修。清同治元年(1862),鑒于東岳觀屢遭過官兵駐擾,興化府曾刻石示禁(此石碑至今尚存)。
一來到東岳觀正門前,就會看見正門、西轅門緊鎖。因為正門只有“帝王”才能出入。平時人們從東轅門出入。該觀廟會期間,菩薩和信眾只能從東轅門進,由西轅門出。步入該觀東轅門,來到山門前,就看見直立山門兩旁的盤龍石柱,精雕細琢,玲瓏巧妙,具有頗高的藝術性。初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先問心”大匾,系新加坡華僑陳仙先生題捐。此匾考其含義大概是入門先告誡人們,是是非非先問心,凡事不能欺詐,要誠信正直,才能問心無愧。同時還啟示世人:人算不如天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謀萬算枉徒勞。這一珍貴的實物史料,也讓每個走進東岳觀的人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之后,看到的是山門內小埕兩邊走廊上的“延壽司”。經過左走廊,就來到中殿的“帝藏王”西閣,在中殿和它對稱的是“觀音大士”東閣。中殿正上方前掛著民國二十六年(1937)林森題的“五岳獨尊”匾,之下左右柱子上是清道光七年(1827)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郎郭尚先題的“風雨八口來日觀,壺華雙笏覲天齊”聯;中殿正上方后掛著明朝進士曾楚卿親書的“東皇司命”鑲金巨匾。
中殿之后又是一個小埕,小埕兩邊的走廊上各有五殿“閻王”。小埕中的無梁拜亭,仿古創新,結構巧妙,為觀內增添了秀色。拜亭上掛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里人、監察御史江春霖題的“累世蒙庥”雕龍匾。穿過拜亭,就來到后殿。后殿東側是一座“文昌閣”,這里是信眾虔誠“求學”之處。
后殿的最后一座是“混元寶殿”。上了放生池旁的石階,就能看到寶殿里坐著“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二郎神”hellip;hellip;寶殿東側是“媽祖閣”,西側是“三忠祠”。“三忠祠”的右側是“媽祖殿”,這里是信眾“朝拜媽祖、祈求降福”之處。
離開“媽祖殿”,下了臺階,來到汶萊僑胞陳振榮捐建的“涵江華僑紀念館”。東岳觀歷宋、元、明、清、民國至今,期間雖歷經滄桑,數度興廢,然而歷代香火鼎盛,名揚海內外。僑胞出國前,必至廟中虔誠焚香許愿,祈求舟旅安康、營謀順遂、吉祥如意。1984年夏,由李培廉先生牽頭福莆仙僑眷僑屬和熱心人士計200多人,匯集江口孝義宮商議重修東岳觀大事,并組成福莆仙華僑修建東岳觀文物古跡委員會。華僑、僑眷們紛紛響應,慷慨解囊,由他們包修包建,有的捐建,有的捐資,真乃萬里鄉心存古跡!
這一紀念館前的大石埕西側,戚繼光雕像佇立在石臺上。這位明朝三度援閩抗倭英雄,令家鄉人民深切懷念,敬佩不已。
東岳觀內,神像及木雕、石雕、彩繪、壁畫等,均延請莆邑之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施工,體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著名工藝大師方文桃、姚亞看、陳寶如等均在東岳觀內留下他們足以傳世的力作。
東岳觀素來享譽中外,聞名遐邇。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岳觀定期廟會,前來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絡繹不絕。
自建觀以來,東岳觀董事會始終熱心于興修農田水利,修建堤防,創辦小學,舉辦慈善事業,真是“緣結東岳觀,情系福莆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