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華 張碧華
傳說,昆侖山全真派祖師王重陽聽到“沉七洲,浮莆田”的奇跡后,倍感興趣,特地帶著七個弟子從昆侖山云游到東南沿海興化灣畔。當他們游覽完五侯山后,看到五侯山附近有座小山,山雖不高,但形狀奇特,形似西昆侖山的縮影。于是他們停下腳步,在山上結廬,架起煙囪,壘起八卦灶,煉丹修煉。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于是后人就把王重陽結廬修煉的小山稱為“昆侖山”。把昆侖山北面高聳的小山稱為“煙囪山”,莆田方言“煙筒山”,文人又把它寫成“煙嵐山”。而王重陽煉丹用的八卦灶臺,因“雙魚懸閣”地勢比周圍高,所以人們把它稱為“八卦高灶臺”,簡稱“八高”。又因北面煙筒山比南面昆侖山高,又改稱“北高”。
北高鐘靈毓秀,洞天福地。儒、釋、道各路神靈都慕名而來,立廟建寺。傳說,摩尼教教主一來興化灣畔,就看中了北高這一福地,并讓劉、童兩位護法神留守鎮殿,還在四周布下天羅地網,企圖獨霸此地。永興巖的張公圣君聞訊后,特地趕來破陣。他祭起五雷,仍無法轟開天羅地網。迫于無奈,張公圣君乘教主出外云游之際,他脫冠解袍,登上煙筒山,從王重陽煉丹的煙囪鉆進去,再從八卦灶的灶眼爬出,從內部攻破。終于收伏了劉、童二神,打開天羅地網,成功破陣,坐上中央神座。摩尼教教壇也改成張公廟。因此莆田沿海張公廟里的張公神像都是免冠解袍,披頭散發,全身漆黑。“張公鉆煙筒,搓黑面”,也成為莆田的俗語。
由于張公坐鎮,各路神靈相安無事,寺廟書院毗鄰,廟會月月不斷,人氣旺盛。每月初一、十五的廟會集市也逐漸改成每日五更早市,俗稱“鬼頭市”,又稱“肩頭市”。每天,天剛蒙蒙亮,四鄰八鄉的人們就肩挑貨物來此地交易,太陽一出就散市。由于五更天“稱星”看不清,所以買賣只能用手捧,用碗量。全靠個人信譽,他們的信條是:寧“損金”,不傷義。所以“損金”也成為莆田地方物美價廉的俗稱。“寧lsquo;損金rsquo;,不傷義”也成為現代北高首飾匠走南闖北、馳騁市場的經營理念。這也許是莆田最早打造的誠信品牌。
明·嘉靖年間,北高還是剿倭的主戰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廣東水軍提督孔兆熙率部秘密進駐興化灣。在灘涂與倭寇殊死搏斗時,孔將軍身先士卒,英勇殺敵。混戰中,孔將軍不幸頸部被一倭寇砍傷,血流如注,但他仍浴血奮戰,直至壯烈犧牲,以身殉國。
據說,孔將軍殉難時正遇漲潮,遺體隨波漂流,尸身上空百鳥盤旋悲鳴,為之守靈送行。翌日遺體漂至北高后積村海面,民眾發現后含淚厚葬。并在發現孔將軍遺體的海邊建起“萬靈宮”,塑金身奉祀,尊之為“西嶺孔大人”,俗稱“后積大王爺”。由于孔將軍治軍極嚴、賞罰分明、疾惡如仇,所以莆田沿海人們常用“讓大王爺抓走”、“叫大王爺船載走”來咒罵對方。如今這兩句話已成為莆田方言俚語。
話說,明朝工部尚書康大和,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早年一直寄居在姥姥家里。為了貼補家用,他十三歲開始就肩挑著自己趕海的蜆、蟶等海產品來“肩頭市”叫賣。他每天都在集市南面書院的窗根下擺攤設點,邊賣邊聽書院先生講書。書院的先生姓梅,人稱梅老夫子。梅老先生看他少年聰穎,篶志好學,有意收他為徒。一天,先生借買蜆之機,看著對面的朱子廟,出了上對:“眼珠子,鼻孔子,朱子何在孔子上?”康大和看著先生下巴的胡須,靈機一動,馬上對上:“眉先生,須后生,后生怎比先生長。”梅老夫子聽后哈哈大笑,說聲:“孺子可教。”于是就收康大和為徒,免費讓他入學。
有一次,康大和挑蜆路過鄰村時,正值鄰村為觀音大士、三一教主、魁斗星君、關圣帝君慶誕搭戲臺,把路口堵了。行人過不去,找人又找不到。原來一班人都圍在案桌四周,商量寫戲聯的事。村里鄉老、文人們深知此聯難撰,互相推讓,久議不決。康大和了解事情原委后,便說了句:“過路難,寫對聯有何難!”鄉老們看他一臉麻子,其貌不揚,說:“人不大,口氣不小,有能耐寫出來,我們就拆戲臺讓路!”康大和聽后,走到案前,揮筆寫下:“金蓮開夏午,鐵筆點《春秋》。”寓意上述四位神名。構思巧妙,對仗工整。讓鄉親們贊嘆不已,自動把戲臺后移,讓出路口。康大和巧寫戲聯的消息不脛而走,傳為佳話。由于路上耽擱,康大和趕到書院時,還是遲到了。先生看著康大和流滿汗水的臉,出了上對:“急水流沙粗在后。”康大和看著場上曬的稻谷,脫口說出:“狂風揚谷破先行。”康大和才思敏捷,巧對對子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破谷”也成為莆田人對秕谷(指不飽滿稻谷)的俗稱。
為了求學,有時耽誤了賣蜆,康大和怕蜆放壞了,就把賣剩余的蜆洗干凈后,用鹽腌制起來。無意中,康大和腌制的蜆成為莆田一道地方美食。康大和進京趕考時還帶著自己腌制的蜆。明·嘉靖十四年(1535)康大和進士及第,殿試時他還把自己腌制的蜆獻給皇上,皇上品嘗后,大加贊賞。于是,莆田腌蜆便成為宮中一道御用小食。
明·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晉升工部尚書。不久因嚴嵩黨羽構陷,致仕返鄉。康尚書返回故里,重游北高朱子廟時,觸景生情,還特地為北高“肩頭市”撰文立碑。
話說北高“肩頭市”,隨著商貿日益繁榮,久而久之,人們就在朱子廟周圍搭起涼棚,后又用稻草或蘆葦蓋起茅草屋。逐漸形成一條街,街上的店鋪人們稱為“肩頭店”,后按莆田方言諧音,又改稱“街頭店”。隨著“肩頭市”不斷發展擴大,逐漸形成了北高商市。
北高位于莆田東南沿海,距市區16公里,東接后海303墾區,西連南洋平原,北臨興化灣,南鄰笏石鎮。本轄境宋、元時屬崇福鄉興福里,明、清時屬六區興福里,民國24年(1935)成立北高鎮。解放后屬六區、十七區、北高鄉。1992年改為北高鎮。
改革開放后,北高人以精湛的手藝闖天下,素有“十個首飾匠,八個北高人”之稱。
今天,北高正以全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它的風采。無論是八卦寶地的“八高”名號,還是仙人福地的“北高”尊稱。一個普通的地名,演繹著抗倭英雄的悲壯贊歌,承載著眾多歷史名人的逸聞趣事,它伴隨著北高人闖天下的腳步,走向全國。這就是東南沿海興化灣畔一個普通鄉鎮地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