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衛(wèi)
多次從榕城五四路橫穿去東街口那邊,中間路過閩王祠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時,我都報以欽羨與仰慕的眼光。由于受到時間限制或是其他瑣事纏繞,無緣進去觀瞻,領(lǐng)略其遺風(fēng)古韻,感受開閩有功的古圣先賢給這一方人氏帶來的余韻流風(fēng)。一樁隱隱地埋藏在心間里的憾事,在這明媚的春天里,不期而然,終于得到實現(xiàn),了卻我多年想探幽造訪的期盼。
那天,我參加著名書法家、百歲詩人趙玉林先生詩詞研討會之后,“近水樓臺先得月”,順便穿過馬路,來到省立醫(yī)院后門“閩王祠”瞻仰。一座閩東樣式的古建筑物矗立于街肆之旁,桃紅色或稱朱紅色的墻壁,顯示出歷史功臣者的偉大與光輝。那方形的門戶及拱圓的高墻,套上藍色的色調(diào),構(gòu)成強烈的反差。顯然,這藍色正是代表蔚藍的天空。那王審知的開閩之功績永遠與蒼穹同光齊亮,永遠是一顆璀璨的星辰,懸掛在高高的天上,照耀著八閩大地。
踏進石板門檻,來到大庭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極其高大的石碑,烏黑的花崗巖石質(zhì),鐫刻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其字跡有的較為清晰,但有許多字眼辨認不清,大概就是記載王審知兄弟及其將士們英勇頑強、毫無畏懼,來閩開發(fā)文明的詳細記錄。眼前的這尊厚實而高大的千古不朽石碑,歷經(jīng)千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洗刷。后人來此憑吊、尋思、紀(jì)念,感懷偉大的開閩圣賢。
一堵猶如古城那樣的高墻,鑲嵌著“紹越開疆”四字大楷書,清楚地記錄著王氏的歷史功績,見證歷史,一目了然。穿過小門,進入中院,眼前便是一座敝開式的大廳加廂房,中間屹立著一尊王審知的造像。只見他威風(fēng)凜凜,儀態(tài)萬千,目光炯炯有神,那充滿智慧的神情散發(fā)出慈祥而又嚴(yán)厲的風(fēng)姿。我健步靠近王氏面前,閉目鞠躬,心底里感恩這位大人物的無限功德與風(fēng)徽。期間,我想到當(dāng)年跟隨王審知兄弟入閩的我郭氏祖先郭嵩公,他是郭子儀長子郭曜之嫡孫,繼承郭家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千里迢迢,來到福建。在王氏旗幟之下,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表現(xiàn)出大智大勇的偉大精神。他高舉老祖宗郭子儀偉大風(fēng)徽旗幟,馳騁于古閩山山水水,屢獲戰(zhàn)功,榮封“光祿大夫”官爵,光宗耀祖。他的后裔看好八閩風(fēng)水寶地,遂安營扎寨,繁衍生息于長樂郭坑,后遷徙仙游大蜚山麓hellip;hellip;再傳播至莆田魏塘,落地生根,取名郭莊,又移小郭hellip;hellip;遍及全莆田,甚而遠遷閩南,及其粵、贛、桂、湘、蘇、浙、瓊、臺等等。
王氏兄弟何止帶了吾郭家人呢。眾多的姓氏紛紛跟隨王氏兄弟入閩,爾后繁衍于各地,再遷播于南方,甚至海外。
那壯美的“功垂閩嶠”大匾額,懸掛在后院大廳中間。八閩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開閩祖爺。玻璃框里,擺列著諸多研究王審知的書籍,既有研究性的史學(xué)文化,又有文學(xué)藝術(shù)的,或稱演義及傳記之類的,林林總總。因為王審知對八閩貢獻太大了,值得人們大寫特寫。
走出祠廟大門,我佇立在閩王祠外院馬路,戀戀不舍。倏然,我茅塞頓開,其實王審知的研究僅僅是在開端,他那龐大的文史體系足可成為閩學(xué)的重要一部分,因為他對福建的貢獻無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