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亮生
據(jù)考,“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可見,當年穆天子就喜歡坐龍舟游蕩于湖泊之上。穆天子是周朝的第五位皇帝,比屈原在世早得多,這說明龍舟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另外據(jù)屈原《九歌·湘君》中的詩句“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所描寫的故事:湘夫人久盼湘君卻不見湘君歸來,倍感失落,于是自駕飛龍(龍舟)北往洞庭湖尋找。屈原《九歌·湘君》中還有另一句詩“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石瀨,即流水被石頭激成的急流,淺淺(jianjian)即水流急速的聲音,而這里的“飛龍”就是龍舟,這句詩仿佛讓人看到一艘艘龍舟競渡于湍急的江河之上,意境很美。可見,屈原在世時就親見過賽龍舟的壯觀場面,才會寫出這樣的佳句。
不過,屈原投江之前的龍舟競渡很難形成定期及全國普及的規(guī)模,各地對賽龍舟的熱度不同,日期也不固定。自楚國百姓聞知屈原抱石投入汨羅江的當時,就紛紛劃船順水追趕去搭救,一直追至洞庭湖仍不見蹤跡,只能望水嘆息。此后,每年五月初五,許多民眾仍會劃龍舟去尋找屈原,盡管隔年打撈那是徒勞,卻以此表達著對偉大愛國詩人的懷念,于是民間便漸漸以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劃龍舟競渡的方式來紀念屈原。
中國水域豐富,古人善以舟楫載貨、代步,古代龍舟多為狹長、細窄之形,可減少水流的阻力,也便于水上多人劃船競渡,其船首多飾以龍頭模樣,船尾則鏤以龍尾形狀,多是按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蛟龍來設(shè)計制造的。龍作為中國古老的圖騰,在建筑、繪畫、服飾、游戲、習(xí)俗、故事中都有抹不去的龍文化影子。今年端午又臨,賽龍舟更是令人興奮,當人們把賽龍舟與屈原聯(lián)想在一起的時候,將會賦予龍舟以新的內(nèi)涵:懷念屈原,繼承偉大詩人的愛國精神,龍的傳人應(yīng)該像賽龍舟那樣團結(jié)一心、舉臂齊劃,才能駛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