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華 張碧華
(一)醴泉
傳說,宋·咸平六年(998),時值天文大潮,莆田沿海潮水倒灌,鹽堿上翻,井水苦澀,無法飲用,人畜飲水困難,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為解決沿海黎民百姓飲水困難,上天派遣呂洞賓和陳靖姑兩仙前往解難。呂洞賓坐鎮青峰巖,陳靖姑坐鎮嵩山巖。
話說陳靖姑來到嵩山巖,登上文筆峰,撥迷霧,啟法眼,發現原來是黑龍在興妖作亂。于是陳靖姑就念咒作法,搬來神象,用象蹄踩住龍身,用象鼻纏住龍頭,然后揮劍刺向龍喉。頓時,一股甘泉從龍喉涓涓流出,甘洌異常,常年不竭,人們都稱之為“仙姑泉”。逢年過節,境內各家各戶祭事活動都要來山上取水。“饑食玉山禾,渴飲醴泉流”。年長日久,人們就把“仙姑泉”改稱“龍喉醴泉”。神象化作象山永鎮黑龍,龍頭也長成榕樹。“象鼻抱榕”也成為嵩山巖一景。嵩山巖也多了一個稱謂“象山”。山頂石巖上,至今還留有仙姑的“度劍石”和仙姑舞劍刺龍喉的腳印。
境內黎民百姓為感激陳靖姑福澤黎民的神威,在仙姑洞上方修建了三奶廟,塑神像奉祈陳靖姑。大觀三年(1109),賜額“嵩山護國院”。
“象山嵩山雙山出秀,醴水潁水二水冰清。”
飲水思源,喝著甘甜醴泉水的人們就把這一區域稱為“醴泉”,把湄洲灣這片半島稱為“醴泉半島”。明清時期,行政區劃把這里稱為“醴泉里”。
(二)秀嶼
話說湄洲灣莆頭海邊的青峰巖,原是海邊一個四面臨海的小嶼。整嶼奇巖怪石,寸草不生。呂洞賓坐鎮青峰巖后,劍劈怪石,搗巖取水。自此青峰巖上就有甘泉自巖縫流出,人們把它稱為呂祖泉,泉邊山洞稱為呂祖洞。至今山崖上還留有呂祖揮劍劈巖的身影。
在呂祖泉泉水的滋潤下,青峰巖四周草木茂盛,樹木常青。峰頂又有紅磚碧瓦的青云殿,還有宋·趙汝愚等名人的摩崖石刻hellip;hellip;把原來寸草不生的青峰巖點綴成綠樹成蔭、風光秀麗的海邊小嶼,于是青峰巖就有了一個雅稱“秀嶼”。它所在的港灣也稱之為“秀嶼港”。
(三)東莊
話說宋·景炎元年(1276),南宋都城臨安失陷。宰相陸秀夫保護著剛擁立的幼帝宋端宗,泛海南奔廣東,途經楓亭港,駐蹕會元寺。
楓亭世家蔡員外有個愛女,已過婚嫁年齡,尚未許配。一天,蔡員外讓愛女捧一盤莆田名果荔枝貢奉給小皇帝。當時陸秀夫正好在御前,看見蔡小姐手上捧的荔枝,他觸景生情,隨口朗誦了唐·徐寅的《荔枝》詩句:“朱彈星丸粲日光,綠瓊枝散小香囊。龍綃殼綻紅紋粟,魚目珠涵白膜漿hellip;hellip;”蔡小姐脫口接下誦出:“蠻山踏曉和煙摘,拜捧金盤奉君王。”陸秀夫為蔡小姐的才思所折服,蔡小姐為陸秀夫大義凜然的氣質所傾倒。端宗皇帝的生母楊太妃看著眼前這對郎才女貌,有意玉成良緣。于是在楊太妃的主持下,陸秀夫與蔡小姐在會元寺締結良緣。
至元十六年(1279),宋軍在崖山海面兵敗后,陸秀夫背負幼帝投海殉國。
留在楓亭的蔡小姐聞訊后,痛不欲生,泣血寫下了哭祭陸秀夫的誄文。蔡小姐痛惜自己不能隨夫君以身殉國,但為了陸秀夫的遺腹子,她化悲痛為力量,堅強地活下去。為躲避元朝當局尋蹤,她遷居到醴泉半島,因遷居地在楓亭之東,陸氏子孫就把該地稱為“東莊”。蔡小姐又在東莊附近的象山上修了陸秀夫的衣冠冢。為悼念夫君,她還在四周遍植荔枝樹。因為她常與荔枝樹為伴,所以四鄰都叫她“蔡荔娘”。在鄉鄰的幫助下,她把守墓的房子改成象書院(即醴泉象山書院前身),艱辛地撫育陸秀夫的遺腹子陸釗,親自教兒子讀書。
至今,秀嶼象山上陸秀夫墓道碑還在。蔡荔娘親手栽植的荔枝樹仍然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清·翰林院編修郭尚先撰寫的“醴泉象山書院”石碑仍立在書院遺址上。
新中國成立后,行政區劃把“醴泉里”改稱“東莊鄉”、“東莊鎮”。改革開放后,又升級改為“秀嶼區”。
秀嶼·醴泉·東莊,一個鄉鎮的地名演繹了多少逸聞趣事,承載著多少人文底蘊,牽動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思鄉情懷。這也許就是地名潛在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復雜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