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敏
下莒村的古大厝,是傳統的閩中七大間古大厝,大概是建在清朝咸豐年間。因為據古大厝后代耄耋之年的李元勇回憶,這古大厝名叫“下厝門公廳”,是他曾祖父外面經商賺大錢回家建的。具體我無從考據,只是根據李元勇的年齡推測而已。
李元勇說:“20年前我都是生活在這大古厝里的。到了63歲的時候,大古厝僅剩我一人。兒子早已在外面的田里,蓋了幾間新瓦房。經不起家人苦口婆心的勸說,那年春節,我才依依不舍搬出。從此,這古大厝我們就較少來了,只有到逢辦喜事擺酒席及過年鬧元宵祭祀的時候,才會偶爾過來。我記得當時我們這古大厝里,前前后后住著50戶的人家,有200多人。從我知事起,我們家就有七、八口人,卻只有兩個房間,外加一個過道做成的小廚房。所以不光是我們,所有的親堂兄弟都差不多是這樣的,大家都住得很擠,而當時的基本生活條件,普遍都是這樣的。人們在生產隊里上工做農活,然后再從生產隊里分到工分和糧食,雖然生活都過得很拮據,但卻很悠閑。而且住在這里的人,算起來都是同一個祖宗傳下來的后代,所以見面處事都是稱兄道弟,叫叔喊伯的,一派團圓和氣的景象。”
有關于古大厝的描述,李元勇說:“我們家舊居原在我們的lsquo;大門里rsquo;,是標準閩中南特色七大間紅磚黑瓦大厝。大門前是長石條鋪砌的石板埕,大門兩側各是一個單扇的邊門,古時大院因為晚上大門先關,家人又多,早晚為了出入方便,便在兩側各留下一扇邊門。進了門是前小廳,小廳的左右兩邊各有兩間下照房,下照房兩邊還各有一間角房;再往上就是大廳了,大廳很大,比下廳要高出一級臺階,可以同時擺上六張八仙桌還略寬些。大廳對中就是神龕了,正對右側是土地公和觀音的神像,中間則是祖上靈牌。大廳兩邊各有兩間大房。古時候兄弟總是按大小房間居中住,所以大門正對面靠右的那一間,就一定是大兒子住的,而大門正對左邊那間則是二兒子住的,再往右二間就是三兒子住的,左二間則是四兒子住的,如果家里的兒子再多些,那就是小廳下兩邊照房到角房再依次分配下去了。而老人們一般都是睡對房里hellip;hellip;”
“我們家的古大厝還有一個當地的古建筑工藝,就是三合土砌成的墻。這種工藝是用沙、土、貝殼灰,再加上黑糖水按比例調出來的粘合物。然后放在木頭框架里,一層一層交叉地夯起來的,當這三合土風干之后,堅實牢固,不怕風吹雨淋。所以這些三合土夯成的房屋,百多年來一直站立在那。有關于這種夯墻法,我也問過父親,他說這種做法太牢固了,比現在的鋼筋水泥還好。”
元勇老人家回憶起古大厝,情至此處,言猶未盡。是啊,這個古大厝留下那一代人所有的童年,在很多印象里,不光是這古大厝的古老,童年的記憶也是那么青澀。或者是在艱苦的年代里,他們的心,和這個古大厝一樣純樸,但這個地方,住下了他們的先祖,也住下了他們的父輩和兄弟姐妹,一樣也住下了他們的童年。所以,他們的很多童年故事,都從這里開始。或者將來,這里的故事,都將是“后生仔”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正如古大厝大門婚聯所寫——愛情花長于共同理想土壤光彩照人,幸福侶為了一致奮斗目標干勁沖天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