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勝
前幾年,筆者就聽說秀嶼區月塘鄉礪山村有一個年屆七旬、亦書亦畫亦根雕的老藝術家。因為彼此太忙,一直無緣相晤。
去年春節前的一天,筆者參加一個朋友的新居喬遷喜慶。在朋友的大廳墻壁上,筆者有幸目睹了他的書法、畫作。不管是書法,還是畫畫,其藝術風格創新不失傳統,柔美不失勁健,清秀而不做作,力求雅俗共賞。
“這個老藝術家是我叔公,名叫lsquo;金文珍rsquo;。”朋友介紹說。在朋友的引見下,筆者在金文珍的家里采訪了他。
金文珍老人把我們帶進他的工作室,一間20平方米的斗室里看似簡陋卻擺得“繁華”,墻左右擺貨架,上面陳列著一具具形狀各異的大小根雕像,四周掛滿了國畫、書法等,中間書桌上擺滿了筆墨紙硯。山水美景,窈窕仕女,筆墨芬芳撲面而來,讓人頓覺這是一個藝術的殿堂。
這是金文珍幾十年來用心鑄就的人間美景!他對藝術的感情太深了:“我年輕時沒有條件去鉆研藝術,心里總像欠了什么,現在雖是晚年,我也要弄出點東西來,至于達什么境界,由后人去說吧。”其謙遜本色溢于言表。
金文珍已是古稀之年,要追溯起他與書畫的淵源,卻足有半個多世紀。那還是金文珍的孩提時代,初進學堂的他開始識字、學畫。可能是與書畫天生有緣吧,他特別喜歡寫字,而且喜歡臨摹一些畫作,遇到年畫一類的東西,他總是愛不釋手。“我上學的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這樣有專業的藝術老師教,全憑我個人的喜好。”就這樣,只要功課做完以后,金文珍就自學、練習書畫。
1962年,金文珍從速師班畢業后到忠門坂尾小學任教,1993年調到礪山小學。教師、班主任、校長,金文珍角色不斷轉換,但他對藝術追求的一顆滾燙之心始終跳躍著。他在勤于教學之時,聽從組織安排經常為區、公社等單位出黑板報、繪畫,宣傳黨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這樣活學活用,使金文珍在具體社會實踐中更好地探索藝術真諦,不斷提高藝術水平。至今,金文珍已在當地聲名遠播,他的書畫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贊賞。如今,慕名前來求字求畫者絡繹不絕。
同時,無意之中金文珍還喜歡上了根雕這門藝術。根雕是個藝術活,需要有巧手慧眼,在作品創作期間,金文珍每次找到適合的樹根后,都要先拿在手上反復琢磨,在既不浪費樹根的原始形狀,又要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它獨有特性的前提下,再對其進行雕刻、打磨直至完成一件惟妙惟肖的藝術作品。他的晚年也因為這些根雕而煥發著生機與活力。
“所有藝術都一脈相承,融會相通。”金文珍如此說。他視書道、畫道、雕道為修身宏藝之本,布局古樸典雅,落落大方;技法剛柔相濟、逸氣縱橫;章法虛實相生,意趣天成。積幾十多年豐富閱歷和筆墨功夫,形成屬于他自己完整的傳統書法審美體系和創作方法,行走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道上。在現代文風、流行文風、各種文風多元發展的年代,金文珍抓住傳統的正脈,而且不斷突破,這正是他藝術魅力所在。
“夕陽無限好,晚霞映滿天”。如今,金文珍天天沉浸于繪畫、書法之中,畫夠了又寫寫,寫夠了又畫畫,寫寫畫畫夠了又去雕他那心儀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