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宇
清明前夕,為了協調海內外陳文龍后裔清明期間杭州西湖為陳文龍祭墓一事,福建莆田陳文龍紀念館一行四人來到杭州西湖,尋謁陳文龍墓地。
已是農歷二月底了,通往斷橋的西湖邊北山街上,綠樹紅花,游人如織。一位女士手機上傳出纏纏綿綿的情歌,讓我們感受到身邊的歌舞升平。
陳文龍的陵墓就在西湖邊上。我們同行的陳國武到過陳文龍墓,本可以找到墓地,可是為了了解如今究竟還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曾經與文天祥“隆名并峙”的南宋抗元英雄,我們還是一個個詢問周邊的行人、當地的商販和執行任務的保安。連著問過好多位,都說不懂得陳文龍墓在哪里。照理說,陳文龍墓是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在一些地方還有標識,遺憾的是,他們大多知道蘇小小墓,卻不知道陳文龍墓。
我手上有一本清光緒年間刊刻的《陳忠肅公墓錄》,書上不僅羅列了浙江許多志書對陳文龍墓的記載,還有一幅墓圖,清楚標明陳文龍的墓就在孤山對面寶石山麓智果寺西側。丁立中在墓錄后記中說:“宋陳忠肅公孤忠亮節久已輝煌史乘矣”。確實,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高度評價陳文龍,封陳文龍為福州都城隍;清道光三十年(1850),民族英雄林則徐曾撰聯稱贊陳文龍與文天祥隆名并峙,同為一代忠貞;1919年,近代大思想家嚴復出于對陳文龍的景仰,發起重修家鄉陽歧尚書祖廟的活動;1928年前清翰林張琴受莆田鄉親之托,前往杭州重修陳文龍墓時,寫下了一副楹聯立于墓前:“南宋兩狀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蟬聯,千古文章標節義;西湖三忠肅: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抔土,松楸相望,雙輝日月照乾坤。”而據說目前僅臺灣就有陳文龍廟200多座。
走近陳文龍墓,由于前面墓道已經被一些住戶搭蓋,無法直接到達陳文龍墓地。我們進入張靜江的“靜逸別墅”下設有門衛的大門,經過兩個臺階,終于來到靜逸別墅東側的“宋陳忠肅公墓”。整個墓地保存尚好,墓前立有一塊文物部門關于陳文龍墓說明的金屬牌和一塊標有“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牌。墓碑上描紅的“宋參知政事陳忠肅公墓”幾個字工整灑脫,墓碑左側“茶陵譚延闿書”表明墓碑上的字是由當年民國主席譚延闿題寫的。墓前的供桌上有幾盒食品,香爐里有幾支新的香梗,看來不久前有人來上過墓。墓地周邊樹木花卉比較整齊,只是墓園下層場地上有一棵灌木已經枯死了。在墓前有一棵高大的樹木(應該是樟木)不成規矩地立在墓埕上,估計是當年沒有及時處理,如今長成了只好留在那里。墓后的一大叢竹子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早就聽說過,陳文龍在這里葬下不久墓上就長出帶刺的竹子,這事許多志書上都有記載。《萬歷杭州府志》說:“參知政事知興化軍陳文龍墓在智果寺旁,葬之次日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萬歷錢塘縣志》說:“葬之次日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眾謂忠義所感”。《光緒杭州府志》引自《一統志》說:“世謂岳王為公(陳文龍)前身,今岳墳松不北枝,公墓竹盡生刺,忠魂義魄散為卉木,如出一節,亶其然乎。”翠竹依然青青,我真想上去看一看,這些竹子如今還長刺嗎?墓場上雖落葉紛疊,倒是不見爛葉。我想應該是春天到了,樹要換新裝了,抑或前幾天風大,吹落了這滿地樹葉。我們帶著幾分欣慰幾分惆悵離開了墓地。在靜逸別墅,我們遇到了靜逸別墅的承包經營者,他們告訴我們,這里屬岳廟管理處管轄。他們還告訴我們,前天有海南島陳文龍后裔來謁墓,因大門關著,留下供品和一張字條,委托他們代為上供。因為接下來是雙休日,我們定于周一拜訪岳廟的領導。
周一上午,我們來到了西湖岳廟管理處,辦公室主任是女的,她十分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得知我們的來意后,招呼我們坐下喝茶,并馬上到樓上向領導匯報這件事。不一會,她就下來說他們的書記請我們到他辦公室。岳廟管理處副書記蘇元元,溫文爾雅,也很專業,聽說將有六百多海內外陳文龍后裔要來祭拜陳文龍,顯得很高興。他對陳文龍的事跡以及陳文龍墓都很熟悉,不僅答應幫助解決祭墓過程中許多需要辦理的事情,比如衛生保潔、場地布置、祭典用品等,還提供了前不久岳飛誕辰祭祀典禮的程序,給我們參考。他還跟我們談起管委會對陳文龍墓管理上的一些設想。原來他們也為陳文龍墓的蕭然所觸動,準備打通墓道,但是至今尚未實現。我們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在握手言別時互勉:我們一同努力吧!
讓我們更為感動的是,我們才離開西湖不久,就接到蘇書記的電話,約我們下午兩點半到陳文龍墓地實地看看,說是他向主任丁虹匯報后,主任非常重視,親自交代的。下午兩點半我們到達靜逸別墅下方時,蘇書記已經帶著賈傳社副科長等一班人在那里等候。我們走進靜逸別墅門房,一路上探討祭墓現場的環境布置:哪個地方可掛個橫幅,哪里可插彩旗,到時候人流如何通過hellip;hellip;到了墓地,蘇書記一眼就發現了那棵枯死的灌木,交代要馬上換一棵。他還告訴我們,東側原來有居民住在里面,現在正在逐步搬遷。我聽到后一陣興奮,對他說,那不是一個最佳的陳文龍紀念館場所嗎?他聽了以后只是笑笑。
當我們告別陳文龍墓時,我們一行都無限感慨,我們感受到了杭州這座城市溫馨、熱情和高效。
當年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我想,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陳文龍這位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的那種“書生守志誓難移”“唯有丹衷天地知”的豪情,他那種以一家的身家性命捍衛民族尊嚴的決死信念,終將讓今天的人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