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敏于事而慎于言”,說話謹慎,辦事勤快,有著良好的工作作風。毛主席詩云:“多少事,從來急hellip;hellip;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強調的便是辦事效率。在這里,說話謹慎是出色完成任務的前提和條件,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口無遮攔,想當然,一旦出了差錯,就會給人民的事業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勤快則是工作能力水平高的體現。
“就有道而正焉”,說的是學習方法,要有虛心學習精神。好學是多方面的,向周圍人學習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是因為人的聰明才智是十分有限的,即使讀了許多書,所能獲得的間接經驗也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人民群眾卻有無窮無盡的聰明才智,因為他們人多智慧多。所以,有事情找群眾商量,往往可以及時解決問題。但是,許多人卻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覺得 請教他人是件沒有面子的事,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工作質量。所以,孔子理論聯系實際,對好學精神進行了新的解釋。
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近”的反義詞是“遠”。“好學近乎知”,說的是求智的方法。這好像要到河的對岸,路有幾條,有的遠,有的近,供人選擇。其中最理想的當然是行舟,有了它,等于有了捷徑。仁智勇也是這樣,高貴品質、智慧超群、身強體壯,勇冠三軍,人之所欲也。但是,三者卻不能生而有之,要擁有就要經過自己長期的努力。與此同時,還要方法得當。方法不對,就有可能背道而馳,一無所得。所以孔子說:“好學是求知之舟,力行是求仁之舟,知恥是求勇之舟。”例如膽小怕事的人往往體弱多病。找到原因后知恥,不甘落后,奮起直追,到頭來勇冠三軍,終于昂首挺胸,有了笑容。
值得指出,讀書,除了接受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之外,更多的方面是學習和借鑒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據歷史記載,在后周時,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愛好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么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到了后來,趙匡胤勸趙普讀書,也是為了讓他搞好本職工作。趙普兩度出任宰相,是否是僅僅靠“半部”或者“一部”《論語》治天下,宋太宗為他寫的《神道碑》早已經做了全面的回答。這是后人在學習和研究時應該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