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
一
美麗的波瀾,簡稱為美瀾,大海溫床上的姿態萬千的波瀾,或洶涌咆哮,迎風怒號,驚濤拍岸;或恬靜嫻雅,徐徐層疊,和著細風追逐嬉戲一般;或平靜如鏡,風平浪靜之下微微地、潺潺地蕩漾著小波紋hellip;hellip;晨曦抑或黃昏,海面總是被霞光或夕暉沾染,海岸線染成了金黃色,波瀾染了陽光而斑斕,寬闊的海面上金光閃閃,波光粼粼,目光所及皆是一道海濱美景。而今的美瀾,已經是一座因了大自然造功而環境優美、以黃金珠寶巨擘產業迅速致富崛起的新農村。
美瀾村最早出現在中國的行政區劃版圖上,始見于清朝,隸屬于當時的六區興福里,用了波瀾的瀾字命名。考究起來美瀾村名字的由來,還真有幾分意思。北高鎮,尤其是當地村民,都是用親切、熱情的莆田方言直呼“馬欄”(此處應是馬欄的莆田方言發音),在普通話的講法呼作“美瀾”,但是瀾字不僅書寫比較繁瑣,也比較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到這個詞,所以,被很多場合簡化為“美蘭”。它的名字按照普通話發音,很多北高鎮之外的莆田人都會浮想聯翩。許許多多平凡、淳樸的莆田女人,她們經常就取重復極為頻繁的名字,或梅英,或美蘭,或許這個淳樸村莊的名字跟莆田女人一樣,有著一個像蘭花一樣美麗的芳名呢!如今大家常用的便是“美蘭”,甚至許多美瀾村的村民都一知半解的,有的人說是“美蘭”,有的人說是農村用來拴馬、喂馬的“馬欄”,有的人說方言中的“馬欄”實際上是“波瀾”,之所以這么說是因應了村里的“美瀾夕照”。
種種說法,都夾帶著猜測和無法確定的成分,可見,土生土長的他們也并不能給出確切的說辭。不過,一個夕陽余暉下金碧輝煌的“美瀾夕照”,卻成為了揭開這個裹挾著歷史傳奇卻鮮為人知的村莊面紗的引子。
美麗的波瀾!這樣想來,美瀾村的瀾字之用法的確很有道理。這個依靠海濱的村莊,就是面朝大海,面對著興化灣畔。多少年來,興化灣兀自地重復著潮漲潮落,海面上的波瀾是那樣隨心隨性,自由揮灑,天光云影共徘徊。正是在這個特定位置的村莊灣畔,每當旭日東升時,一個圓輪從海天交接處冉冉升起,火紅的彩霞光芒四射,景色好不壯麗;每當黃昏時,余暉傾瀉下來一片金黃,海港灣盡染金燦燦的余輝。夕照柔和的光芒折射到海面上,和著一層層的波浪,看上去波光粼粼,金光閃閃,海面上歸來去的船影點點,赤腳逐浪的人兒忘歸于夕陽中,氣象萬千,滿城金碧輝煌。此刻,站在灘涂上、巖石上,或者某一個清風吹拂的山頭上,任何一個地方,卸去心頭重負,釋放自己,聽聽海潮的各種聲響,聽聽浪濤的交響樂曲,閉目遐思,凈化身心,意境悠遠,勝似禪修。
這種如畫美景真讓人陶醉!因此,晚清邑中布衣詩人李光榮深情地稱之為“美瀾夕照”。清朝順治年間,林堯英手定了“莆田二十四景”,隨后的李光榮標出莆田“沿海十景”:小嶼長橋、塔林漁唱、蓼城蜃氣、螺港秋潮、門夾風濤、南嘯歸帆、螢崎秋雨、蚶山春樹、沖沁晚煙、美瀾夕照。是的,在莆田二十四景中是找不到“美瀾夕照”的。雖然“美瀾夕照”未被列入莆田舊“二十四景”,但在莆田沿海風光中也算奇葩一枚!
如此看來,這個沿海村莊,便是托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福氣,雅稱“美瀾村”。那么,鄉親們方言中習慣稱呼的“馬欄”也應是“波瀾”了?
然而,也有歷史資料顯示,美瀾村曾經存在過“馬欄牧石”的景觀,說是美瀾村沿海邊有各種各樣的奇石怪巖和牧馬群,它們兀自交錯著,構成一幅如畫美景。在元代及明代,美瀾村都曾經有駐兵把守,安營扎寨,作為海戰、陸戰的前沿陣地。有軍事駐兵,必然豢養著一定數量的戰馬群。而馬欄正是對拴馬、喂馬地方的稱呼。1661年清廷對臺灣實行軍事封鎖,在莆田沿海設置了很多軍事小據點,名曰塘汛,大曰寨,小曰墩。《興化府莆田縣志》記載,美瀾寨:“安兵三十名”。《莆田縣志》也有記載,“美瀾汛:駐步兵42名,派防外委1名”。當時亦有稱作美瀾寨,作為軍事防御駐地,作為交鋒的古戰場,作為脫韁戰馬自由馳騁的小山村,美瀾村在抗元、抗倭寇斗爭中作出過歷史貢獻。
可見,“馬欄”的說法也是有史可據的,只是年代更為久遠,昔日的景觀也逐漸消沒罷了。美瀾之美,濤聲依舊。
湊巧的是,“馬欄”和“波瀾”二者的莆田方言發音十分相似,鄉親們帶著地方特色的方言,叫得熟練到脫口而出,已然混淆,或者說是融合了“波瀾”與“馬欄”方言發音中的L與N之區別。但不可否認的是,迷人的自然風光,為這個村莊冠名,恰當至極,當之無愧。美瀾,是村莊,也是美景。
波瀾之美,名不虛傳。馬欄之說,確有其事。前者巧妙地附著文雅,后者更多是當地獨特風情以及接地氣的說法。想來,都有其精到之處。現在很多官方和民間仍頻繁使用“美蘭”,許是蘭比較簡單,容易辨識和書寫。而我現在終于知道,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的沿海小村莊,有高雅名字,有歷史積淀,有獨特風情,它的名字,不是草率間就可以說了算的,歷史、人民會有自己的選擇。姑妄稱之為“美瀾村”。
二
美瀾村地處興化灣南側,荔城區北高鎮北部偏僻山區,距離鎮中心18公里。在這個沿海村莊,這個天邊海角的小山村,你可以說它是“山水俱得”,也可以說它是“窮山惡水”。欣賞“山水俱得”,它有壯觀奇特的山峰,有波光粼粼的海灣。山峰上峻巖峭石,喬木蔥郁、翠綠,山麓上一畦畦開墾過后的淮田長滿了綠色與希望,一座座高大漂亮的人家別墅樓群錯落有致,點綴在兩大叢千年古榕樹的周圍。再向遠處望去,天際處可見三江口、江陰港,波瀾層層疊疊,海岸線蜿蜒著,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窮山惡水”,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偏遠、閉塞、貧窮、落后,曾經,沒有田地可耕,沒有水源灌溉。四面被洶涌的波濤圍合,陸路與外界重山隔阻,它曾經就是一爿孤島。
美瀾村曾經號稱“福建尾座房”,“美瀾村的雞禽曾經三年都沒吃過一粒稻谷”,這些夸張但是屬實的流傳言語形容了美瀾村曾經一窮二白的“孤島”狀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沒有糧田,窮得揭不開鍋,吃不飽飯,食不果腹,人民生活極度窮困。當時的漁民要把捕獲的海魚運到涵江去賣,為了省下五分錢的船費,只能大費周折從陸路上繞到涵江去,如今不要說五分錢,就是節省五毛錢都讓人難以置信。
放眼整個莆田,美瀾村僅算是邊緣帶上的一個角落。無怪乎,美瀾村曾經在市政的整體規劃中,被當作為城市的垃圾場。過去,垃圾堆積如山,蚊蠅滋生,臭氣沖天,路人都捏著鼻子,落荒而逃,當時的村容村貌難以想象。
現如今,美瀾村隱沒在靜謐的山叢綠樹中,房屋前面排列開來著一塊塊開墾的淮田。村頭的千年古榕樹在盛夏依然蔭涼得很,村里在這里興建了一座寬敞、氣派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屋頂的四周裝飾著黃色的瓦磚,煞是惹眼,興建“孝和園”弘揚文化,讓許多老人在新社會、新環境、新生活中安度晚年,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