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論語》、《孟子》是宋時小兒讀物。宋仁宗于1030年首創啟用《大學》、《中庸》為單行本,贈送給新科進士以后,小兒讀物從此又增加了兩本。許多人從小時候開始都讀了許多書,但是,趙普當宰相,卻只讀過《論語》,你說行嗎?為此,宋太宗問他,趙普反而借題發揮了一下,把學習《論語》的重要性說得一清二楚。意思是說,孔子用六經教書育人,傳承堯舜禹之道;趙普兩次出任宰相,傳承的也是堯舜禹之道,都是為了繼往開來,再創輝煌。這樣回答,是為了讓宋太宗放心。后來粗心大意的讀者,望文生義,以為趙普一生所讀的書,只不過是本《論語》而已。
《宋史·趙普傳》稱:“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 《論語》二十篇也。”在這里,這位作者是個典型的粗心大意者,說得神乎其神!
但是,宋太宗《趙普神道碑》卻說:“(普)幼不好學,及至晚歲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幾案,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宋史》是元代人編輯的,說趙普家中藏書,只有一部《論語》,不那么可靠;《趙普神道碑》是宋太宗親自寫的,稱他老年時勤奮好學,卓有成效。這是耳聞目睹,深有體會的結果。二者相比,顯然后者可信度高。這是因為出任宰相,擔子重,僅僅讀《論語》,沒有相當豐富的歷史經驗,那是挑不起這個歷史重任的。這是不言而喻的。
宋太祖趙匡胤好讀書,碩果累累。對于趙普來說,也是耳聞目睹的事。所以,“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也就不奇怪了。這叫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那時,不僅趙普,而且群臣也好讀書,手不釋卷。而且堅持多年,必有好處。例如《論語》,許多人都讀過,效果之距離是因為有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手不釋卷,理論聯系實際,一天,可以;一年,可以;十幾年如一日,那才是最難的啊!要是一天打魚三天曬網,患得患失,那就會一輩子也學不到東西。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是說君子,吃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在這里,孔子理論聯系實際,說得多好。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強調的是艱苦奮斗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干工作就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挑歷史使命。至于那些一事當前,先打自己小算盤,挑肥揀瘦,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爭名爭利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或者有了這個念頭,人們自己會自覺糾正了。而且社會上存在的“跑官”現象也就會失去土壤和氣候,煙消霧散了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