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每年3月8日的國際婦女節盡人皆知,其實在我國古代,婦女節早已有之,并且一年之中有3個。
第一個婦女節是元宵節。有人說元宵節是古代的狂歡節加婦女節,這話一點不假。“正月十五大似年”,上元之夜燈火通明,各種各樣的花燈令人目不暇接,人們紛紛走出戶外鬧元宵。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對婦女的禁錮束縛極其嚴格,青年女子更是長期身居繡樓閨閣不得外出。但是元宵節是個例外,女性不但能走出深宅大院,還可以到大街上徹夜觀燈游玩。據《雍洛靈異小錄》載:“唐正月十五日夜,燈明如晝,士女無不夜游,車馬塞路。”由此可見,說元宵節是婦女節,可謂實至名歸。
端午是古代的第二個婦女節。端午節又叫做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云:“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在這一天,所有的人家都把女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漂漂亮亮地過節。女孩子們頭戴石榴花,佩戴五彩絲線織成的各種圖樣的飾物,美麗極了。
七夕是又一個婦女節。農歷七月初七,這一節日主要參與者是少女,以乞巧為主要活動內容,故又名乞巧節、女兒節。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七夕來源于牛郎織女的傳說,織女不僅美麗賢惠,還心靈手巧,所以這一天女孩子們都向她乞求靈巧,還會做一些穿針乞巧的游戲。七夕可謂是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婦女節,因為這一天還與情人節聯系在一塊兒,表明她們擁有愛情的權利。
古代的婦女節繁多,它們反映了廣大女性對自己權利的渴求與爭取,但她們終究是生活在封建男權社會里,地位只能處于底層,不像現在,男女真正平等,社會愈發和諧,而對于女同胞們來說,每一天都可以是快樂的婦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