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凡
三
人類吃餅的歷史十分悠久,或者說,遠古的人類就已經懂得運用勞動智慧從五谷雜糧里翻陳出新制作出花樣繁多的美食。餅,《說文解字》中注解為:“餅,面糍之,從食、并聲。”據說面點小吃可以追溯到人類的新石器時代,因為當時已經有了石磨這一工具,可用來加工面粉。作為扁圓形的面制食品,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地域廣泛、地域差異性繁多,全國各地所食用的餅的名稱可謂是不勝枚舉。
很多餅食愛好者,一定會感到詫異的問題,便是餅的稱呼,為什么叫光餅?有何歷史淵源?只知道,東陽光餅一直以來就被叫做“老光餅”。這些留給我同樣的困惑。眾所周知的是,福建東南沿海地區,歷史上屢屢遭受倭寇侵擾,戚繼光曾經率領部隊到過福建沿海英勇抗擊倭寇,而光餅就與戚家軍的傳說有關聯。《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日陰雨,軍中不能開伙,戚繼光便下令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干糧。”亦有說是老百姓為軍隊而制作的簡易干糧,方便行軍作戰。總之,后人于是就用“光”命名光餅來紀念戚將軍,這就是光餅的由來。如今,福州、福清等閩北地區的光餅也仍然很受群眾喜愛。但是,此光餅與東陽光餅,不僅做法、味道差異很大,而且,東陽光餅與戚繼光將軍是否有歷史淵源不得而知,歷史上戚家軍也并未在東陽的土地上抗擊過倭寇。甚至有可能,東陽制餅的歷史更為久遠。
另一種說法是,光餅與“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有關。唐朝末年開始,王審知、王溯兄弟從河南固始遷入福建,并帶來了河南的“火燒饃”,即炭爐燒烤的烙饃。火燒饃是通過把搟成圓形的面團放在鐵板上烙熟,可以夾著韭菜、調味料等,或甜或咸,味道甚美。據說這種火燒饃是為灶王爺而制作,因為在小年夜里,灶王爺便要啟程回天庭過年,并且為民向玉皇大帝祈求下一年的福祿,希望下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灶王爺為老百姓請命說情,老百姓心懷感激,便做了火燒饃給灶王爺當回天庭路上的干糧。火燒饃如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二十三小年炕火燒饃的傳統。隨著中原人的南遷,火燒饃也被帶到南方來。因為歷史上的河南固始縣隸屬光州,所以這種光州烙饃仍然被稱之為“光餅”。
當然,不同地域、不同制作工藝、不同口味風味,餅的分類可以說是無窮盡的,蒸、烤、烙等等,這一點當然也可以說是與一個地方的地理氣候、飲食習慣差異等密不可分。而東陽村的光餅,經過歷史更迭,口味變遷,加進諸多改良,最后形成了如今的甜光餅。
但是東陽光餅卻與閩北一些地方的光餅存在比較大的區別,東陽光餅未有中間鑿洞穿繩的做法。東陽光餅比較純粹,味道純粹是甜的,所選精面粉仍然可見素白的原料,只是單面烘烤數分鐘;閩北地區的光餅大多是咸味的,摻雜了較多東西,烘烤至堅硬,若非牙齒夠好的人,吃那么硬的光餅還是比較吃力的,相比較之下,東陽光餅倒像是一個溫文爾雅、氣質謙謙的君子。
四
東陽光餅的這種謙和氣質,不僅讓餅的口味、口感受到更多人喜愛,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制作光餅的人家,甚至是一個村莊的歷史傳統密不可分。
靜夜,寒窗燭火,衫襟單薄的書生卻心懷鴻鵠之志,捧著書卷,凝心靜讀,為了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平步青云,光耀門楣。待及朝廷恩科開考,書生便要赴京趕考。夫君進京趕考,賢惠的妻子就要開始幫忙收拾細軟,備好包裹行囊。在離別的渡口或者涼亭,文質彬彬的長衫書生,一手托著背在肩上的行囊,一手執著一把短柄雨傘,與賢妻惜惜話別hellip;hellip;
這個畫面是莆仙傳統戲曲中的經典橋段之一。書生背在肩上的行囊,常常是一塊方巾似的布塊,裹著財物,兩對角相互打結,索背在肩上。古代,交通不便,路途更顯得遙遠,從家鄉趕往京畿,往往短則數月,長則需要兩三年之久。多少寒門子弟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希望柳暗花明,登科、進仕。寒酸的趕考書生,行囊往往十分單薄,想來,不過是書卷、換洗的衣物、一點微薄的盤纏銀兩,還有山高水遠科舉路上用來充饑止餓的干糧。
戲臺上常常唱著讀書進仕的人生故事,這也是古代書生的生活寫照。在“文獻名邦”的莆田,素有詩書、耕讀的傳統,讀書進仕的佳話更是不勝枚舉。在荔林水鄉環抱中的東陽村,便有“進士村”的美譽。走進今天的東陽村,仍然能處處望見官邸宅第宗祠,每一座古建筑里面,都可見工整優美的詩句諫書,“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諫書光國史,理學繼家聲”、“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hellip;hellip;一根根陳跡斑斑的檁梁上刻著科甲聯芳的歷史,御史第中還可見一對紙燈籠,上面印著“科甲”的字樣,昭彰著詩書耕讀的厚重文化底蘊,更可以從中窺見這座文化鄉村的滄桑和華美。
據載,明清兩朝500多年間,東陽村重教興學,科甲鼎盛,先后中進士者11名,中舉人28名,貢生18名,太學生國學生近百名;官至御史3名,獲歷朝皇帝敕命封贈褒嘉的有8名,出現“三世五進士”、“祖孫、父子、兄弟、叔侄進士”等科舉盛況。東陽村開村鼻祖正是明代理學名臣陳道潛(1364-1433),道潛公博學宏辭,學富五車。狀元羅倫曾經撰《像贊》云:“公之學,海涌川盈;公之行,星朗月明。”東陽村注重教育傳家,人才輩出,現在東陽村里的大部分人家都還是讀書優秀,進而成為“工作族”,吃“皇糧”,可謂是地有靈氣、人才杰出、人文薈萃、書香氣息濃厚。
當然,各式各樣的餅,呈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飲食中,不僅僅因為餅自身美味的緣故。古人出趟遠門極為不容易,不僅路途偏遠,飯店、旅店也遠沒有如今之多、之便捷,古人倒時興了一種“路菜”,大多是一些易于保存的干肉脯、果仁等,備好了路菜,方便旅途中食用。正如莆仙戲上所演的,貧寒子弟每每進京趕考出遠門之前,家里的母親或賢妻總是要提前為他們籌措好、準備好路上的盤纏和干糧。東陽光餅,作為水分少、不易變質、易于攜帶的簡便食品,正是極適合作為路上的干糧。書生于是常常備好足夠的光餅作為途中干糧,光餅的滋味,才漸漸淡去書生的五味雜陳。共風雨,同患難,陪伴在科舉路上的光餅,自然讓孤獨的學子們心懷溫暖和深切感情。書生們帶上家鄉的風味物產,帶上親人的叮嚀囑咐,一路上不僅可以解決饑餓問題,也可以慰藉辛酸科舉孤旅上的鄉愁。
東陽光餅,也是背井離鄉的游子們難忘的鄉愁。
五
有意思的是,因為吃光餅,還形成了許多富有特色的莆仙地域民俗文化。比如中秋佳節,每年農歷八月份的時候,從初一到十五,莆仙出嫁的女兒,會把東陽光餅作為“送秋”禮物挑擔盤回娘家,給自己的父母品嘗,以示孝親、尊親,這種習俗稱為“送秋”。許多宮廟里給菩薩的供品,常常可以看見光餅、丁餅等這類烘烤制作的面食,還可以看見用食用紅、綠等顏色在上面書寫漢字或描繪一些吉祥圖案。這些,都表示著光餅不僅是一種美味,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征。
就像人與人,關系熟絡了之后就比較容易互相開玩笑,這樣反而能顯得雙方關系很好。光餅,在深受莆仙人喜愛的同時,人們也更樂意去詼諧化光餅的形象。光餅因此在莆田方言中被人們惟妙惟肖地“戲謔”,并形成一些詼諧、精辟、風趣的俗諺俚語。比如,最出名的一句話,光餅畫羅壁,諷刺的是某人不切實際,紙上談兵,好大喜功。還有,光餅畫在紙上——好看不能吃,與畫餅充饑表達相似的意思。也有光餅擲狗(比喻白白送人,不會有回報)、光餅落下肚等說法。
隨著東陽光餅的制作工藝被一代代傳承下來,東陽光餅也經過歷史變遷、工藝改良的演繹,融合莆仙民眾的飲食習慣,漸漸形成如今受到大家喜愛的面餅、點心、零食,躋身地方風味小吃。東陽光餅,通過小本買賣的古老方式,反而走遍莆仙大地,走進千家萬戶。光餅美名,人人悉知;光餅美味,人人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