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宋金戰爭(1126-1141)長達15年。1127年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宋高宗于次年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發表施政方針,要繼承和發揚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的堯舜禹之道。對王安石變法僅僅“停罷青苗錢”,其他不提,這就等于他基本上肯定了王安石新法,經濟上繼續實行農工商并重方針政策。這是在發表宋朝中興宣言,讓全國上下有了個共同奮斗目標。
但是那時的宋朝,卻是一個流動性明顯的政權。開始是在應天府稱帝,由于眾寡懸殊,一時敵不過金兵,后來又離開了,不斷南移,很被動,甚至還被迫一度逃至海上。但是,這個政權卻得人心,軍事力量不斷壯大。金軍退后,1138年定都臨安(今杭州);1141年11月,宋金兩國根據自己的國情,簽訂了紹興和議,漫長的戰爭終于結束了。
那么,在宋政權面臨嚴峻考驗時期,作為大后方的興化軍父母官干什么去了,表現得好不好?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好好研究的。
據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之二記載,宋金戰爭期間,興化軍及其莆田、仙游、興化三縣地方政權機器正常運轉。例如,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江常八月十五日移知建州。張讀以朝奉大夫知,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張讀正月十五日被召赴闕。史安民以大中大夫知,七月二十日到任。”次年,“史安民三月初七日差提舉臨安府洞宵宮。張宗臣以右奉大夫知,三月十五日到任。”其他,就不一一列舉。在那時,雖然宋政權處于流動時期,但是興化軍郡縣父母官卻堅守崗位,盡職盡責,不但保護一方平安,而且還在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成就。
弘治志卷之五說,“張讀,靖康元年(1126)來知軍事。時國步方艱,士卒驕縱,一不得所欲,輒稱變。一日,羅列庭下請額外錢,讀正色叱之,諭以禍福;不聽,退謀為變。讀執其魁渠斬之,梟首于市,一郡肅然。他日,建軍變,南窺福唐,以及于我。及知有備,乃引去。時民倚讀如長城然。”張讀于這年十二月二十八到任,正是時候。次年初,徽欽二帝被擄北去,宋高宗還沒有稱帝,神州大地亂了,兵變時有發生,到了后來,甚至于連宋高宗那里也發生了兵變,要他靠邊站。軍隊的宗旨是保家衛國,為人民服務。但是,在非常時期,“長城”卻出了問題。張讀不負歷史使命,當機立斷,進行思想教育,及時“維修”,使興化駐軍納入了正確的軌道,為保護一方平安做出了貢獻。弘治志說“時民倚讀如長城然”,正是肯定了他對地方駐軍進行政治思想建設的成就。
弘治志卷之四又說:“吳偉民,字元昭,宋知軍也,邵武人。以進士起家。高宗紹興二年(1132),以朝散郎知興化軍,政尚簡嚴,民安之。
“論曰:簡者,舉事得其要也;嚴者,賞罰明而望著也。不得其道而為簡與嚴,則事廢而民怨矣。”
關鍵時刻見行動,張讀和吳偉民稱得上是宋金戰爭時期興化父母官的兩位杰出代表。
在經濟方面,弘治志卷之五十三說:“初,李長者建以陂(木蘭陂),嘗立陂司財谷,置陂正一人,陂副一人,甲副一人,小工八人,水手一人,各有歲勞、日食錢,其錢各有定數。歲久敝滋。紹興中,莆田縣丞陳彌乃作剳子呈戶部,乞為舉正革四弊:一,寄莊充役之弊;二,執占拖欠之弊;三,典田舉債之弊;四,非泛科輸之弊。立為五例:一,陂正副管收田租;二,陂正副提督水利;三,酬勞田租之數;四,神福報賽之禮;五,給李長者下孫天與祭田崇奉祀事。人國朝(即明朝)來,陂司已廢(即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這里,雖然具體時間不明確,但是,這次制度改革,四弊去掉了,新的五例規定出臺了,卻有利于莆田木蘭陂的安全運作。
元豐五年(1082),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國家沒有花一文錢的高標準、高質量的莆田木蘭陂竣工,顯示出了王安石變法時代人民群眾無私奉獻的首創精神。從此,莆田南洋平原舊貌變新顏,變成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水陸交通方便的魚米之鄉。
方天若在《木蘭水利志》說:“陂成而溪流有所砥柱,海潮有所鎖鑰;河成而桔槔取不涸之源,舟罟收無窮之利。陡門涵泄立而大旱不虞漏巵,洪水不虞沉灶;贍陂田設而巡護不食官帑,修治不削民脂hellip;hellip;由是莆南洋田畝萬有余頃,藉以灌溉,歲輸軍儲三萬七千斛。”林大鼐寫于開禧元年(1205)的《李長者傳》說:“興化軍儲才六萬斛,而陂田輸三萬七千斛,南洋官莊尤多。民素苦之,由此屢稔,一歲再收。向之窶人,皆為高貲溫戶。”這說明,紹興中莆田縣丞陳彌改革木蘭陂管理制度,切實可行,以實際行動捍衛了王安石變法的碩果。
值得指出,在宋金戰爭期間,糧食生產至關重要,南洋平原又是大糧倉。莆田木蘭陂安然無恙,對于支援前線,安定后方,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文化教育方面,培養和造就了以龔茂良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人才。據弘治志卷之十六記載,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例行三年一度的進士科考試,興化軍20人得中進士;1127年因為宋金戰爭而暫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恢復進士科考試,移至福州舉行,興化軍10人得中。從此,三年一度考試正常按期進行,興化軍為宋朝中興貢獻了許多優秀人才。
龔茂良是紹興八年(1138)進士。筆者認為他是宋朝后期王安石式的政治家,是宋孝宗時的“太平宰相”。對于教育來說,興化軍能培養和造就出這樣人才,顯然是很不簡單的。
凡此種種說明,在江浙一帶、在全國許多地方社會大動亂的宋金戰爭時期,興化軍郡縣父母官堅守工作崗位,為造福一方做出了貢獻,為莆田文獻名邦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