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堂
(三)莆仙方言與僑胞鄉情
莆田也是福建省著名僑鄉,莆田建市30周年以來,莆田對外開放進程日益加快,出國居民人數猛增。據市外僑辦統計,截至目前,我市海外僑胞的人數已達150萬,主要分布在85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及五大洲,旅外華僑及其后裔足跡所至的地方,習慣上仍操用莆仙方言。
鄉音切切,鄉情不改。仙游籍旅居新加坡的華僑學者周穎南先生,1929年出生于仙游,1949年赴印尼謀生,1970年移居新加坡,2014年2月26日晚去世。他身在他邦,經多年打拼,從一個窮書生成為新加坡一位成功的儒商代表、海外知名的文化人和企業家。2005年中秋節,他在新加坡映華樓為《莆仙方言辭典》寫序。他在序中這樣寫道:“遠在異國他鄉漂泊的游子,每逢聽到家鄉話倍感親切。那聲音里有扯不斷的鄉情、親情,割不斷的血脈聯系。即使多年以后,鬢發斑白,垂垂老矣,言談話語之間,濃濃的鄉情依然無法改變,思鄉、念鄉情感只會更加熱烈。”
鄉情濃濃,不改鄉音。新加坡興安會館名譽主席、旅居印尼僑領黃文蘭先生,1924年生于江口鎮石西村,早年南渡海外經商,先后從事自行車組配件進出口商務、電子工業、塑料成型工業及貿易出口等等。文蘭先生雖已92歲高齡,但是他“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的情結依舊,時刻關懷家鄉文教衛生等公益事業,曾獲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樂育英才”金質獎章。他在莆田僑職的獎教獎學上,用濃濃的鄉音道出語重心長的一席話:“今天,我很高興參加這個獎教獎學頒獎會,我們這一代華僑,小時候家境比較困難,念書很少,國語說不好,所以我今天用本地話說。家鄉教育事業進步,對我們這批在海外的華僑來講,就是最有價值的事情。我希望老師為人師母,教書育人,多做貢獻;希望青少年同學珍惜時間,刻苦讀書,好好成才,今后走上社會可以做些輕松的記帳類的工作。”
一言一語總關情。僑胞的濃濃鄉音、語重心長的言語,道出了念祖愛鄉的赤子情懷。
(四)莆仙方言現狀與思考
莆田方言古香古色,是中古漢語的活化石。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莆田話也與時俱進地融入到網絡社區中。很多莆田話被莆田網民們賦予了現代的漢語故事,使得外地人學起莆田話來更為輕松、方便。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莆田市區等較發達的地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說普通話。此外,莆田人在外地經商隊伍日益龐大,加上相當部分上世紀90年代生人說普通話,莆田方言已漸漸沒有了那淳樸而又古老的氛圍。
一個地方說方言,是一個種族傳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一些人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方言,就等于是放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為此要復興文化、傳承文化、延續文化,就要善待方言。既做到講普通話的同時,也能講地方方言。亦為思考之一。
2010年12月2日,莆田市委召開五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莆田市委關于制定莆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審議時,與會同志認為,《建議》體現中央、省委精神,又結合當地實際,既講“普通話”,又講“莆田話”。這里面提出的講“莆田話”,旨意指:立足實際,發揮優勢,跨越發展。但從側面強調了,發展規律需要結合本地實際,發揮全面優勢,凝聚鄉情力量,以“莆田話”為橋梁,講“莆田話”引資,助推建設,實現跨越。
莆田建市30周年以來,社會經濟蒸蒸日上,舊城改造,城市擴容;舊村建設,爭相呈現新農村新風貌。許多地名、舊貌塵封在人們的記憶中。睹物思情,睹土思鄉。如莆田市區的大路街、縣巷等古街,都有旅外游子曾經走過的足跡、珍藏心間的印記。建議政府部門加以重視保護現有舊街和古貌。對于荔城區新度鎮和仙游縣菜溪鄉,向海外宣傳時應加以注明新度鎮原是渠橋鄉,菜溪鄉原是象溪鄉,讓海外僑胞一目了然。
莆田方言需要保護和延續,尤其是加大對海外僑胞的宣傳。結集出版《莆田方言》教材、DVD光盤磁帶,借助莆田市“兩會”、“莆商大會”等平臺,發放給旅外僑胞,讓僑胞把這些寶貴資料帶到他邦,教化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華裔子女學習莆田話,培養新生代華裔學會聽懂“莆田話”,能講“莆田話”。同時,可以將當前熱播的大型神話電視劇《媽祖》(莆仙方言版),郵寄給旅外僑胞,讓他們在觀看《媽祖》的同時,產生對媽祖敬仰的情感,打開心靈天窗,牽動念祖愛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