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堂
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各方言大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莆仙方言文化源遠流長,其獨特的語種,自成一派,為閩語言的五大分支系之一,也是中國漢語語言語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使用莆仙方言的人口約500多萬,分布在85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及五大洲。
(一)莆仙方言與歷史淵源
方言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域經過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不斷發展而來的。莆仙方言,又稱“興化話”,是古代閩越族原住人和不斷南遷的中原漢人產生文化交融的結果。歷史上,大量中原漢人遷徙入閩。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朱買臣率兵南征東越王余善,部分漢兵就在莆仙定居下來。當年留下的雞子城和越王臺遺跡就是佐證。晉代“永嘉之亂”時八姓入閩,很多人也遷入莆仙,現存的姓氏族譜有清楚的記載。五代時中原人士避亂入莆,是較大規模的中原士族進入莆仙。莆仙方言是以中原古語、閩越語音的結合體為主,并逐漸吸取現代語匯和一些外國語為輔的地方話。外地人剛接觸莆仙方言時,只聞嘰嘰喳喳,不知所云,常常比喻為雀舌鳥語。其實,莆仙方言中保留著大量的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語音特點。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著名論斷,可在莆仙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證。
莆仙方言流行區域,除原莆田縣和仙游縣全境外,還有周邊的福清新厝、江陰、一都、東張、鏡洋、音西的部分村落與惠安涂嶺、惠北以東及永泰梧桐以南、嵩口以西等地區。盡管周邊鄰縣的部分村落,也會講“福州話”和“閩南話”,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以莆仙方言為主語進行交流與溝通。所以,目前統計使用莆仙方言的人口約500多萬。
(二)莆仙方言與漢語比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自古以來莆仙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展現著種種神秘的色彩。莆田,既有古閩文化的遺存,也有漢唐以降中原文化的傳人,還有阿拉伯、波斯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于是,莆仙文化不斷豐富,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莆仙方言是閩語言的五大分支系之一。因莆仙歷史上同屬于興化軍、興化府,所以,莆仙方言也稱為興化話。莆仙方言的獨特標志是:八音分明,保存著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漢語,保留著邊擦清音。
莆仙人的文化源遠流長,莆仙方言的一些發音獨特而古老,如“我”(wo)的發音,方言稱“寡(gua)”;“寡”就是“我”的意思。
莆仙方言中,許多口語使用大量的古音、古語詞,如稱“書”為“冊”、稱“繩”為“索”、稱“蛋”為“卵”、稱“房”為“厝”、稱“飯”與“糜”等等。“廣”在古漢語中帶有廣泛、普遍的意思;就人眾來說,顯得氣盛而不孤單。而“廣”字,在莆仙方言中的口語是指“說”或“講”的意思。
莆仙方言中,民間口語有獨特寓意的特色。男人和女人稱為:“打捕”與“室娘”。莆田人管男人叫“打捕”,管女人叫“室娘”;仙游人卻管男人叫“達埔”,男童叫“達埔仔”,管女人叫“小娘”,女孩叫“小娘兒”。“打捕”:莆田地域靠山瀕海,原始男人的勞作,不是上山打獵就是下海捕魚。所以,“打”和“捕”這兩個動作就成了莆田男人勇敢的特征,莆田男人也自豪地接受這個驕傲的稱呼。“達埔”:仙游地處丘林地帶,男人的工作是在農田里干活,農田是到處開荒的,有山埔、溪埔、田埔、洋埔等等。“達”是到達,到達埔上勞作的“達埔”,便是仙游男人的特征和特稱。“室娘”:男人在外作業,女人便被分工在家內務,因為做的全是室內的活,所以被稱為“室娘”。“小娘”:男人怕女人出門遭遇意外,將女人的腳裹成“三寸金蓮”,小腳的女人走路屁顛屁顛的,所以仙游的女人叫“小娘”。
著名作家許懷中先生曾說過:“莆仙話語匯非常豐富,但它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民間。”音樂專家曾錦霖先生從音樂學的角度來審視莆仙方言的音調,他說:“莆仙方言中的漢語音變異音素豐富了漢語音的音庫。讓我們看到漢語和方言發展的歷史軌跡,盡管漢語普通話用不上這些音素,但它對其他地方方言的拼讀都有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