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偉
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子夏曰:lsquo;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rsquo;”
康有為在其《論語注》中解釋這句話時認為:“優,有余力也。照此,這句話的原文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做官有余力,就去學習;學習有余力,就去當官。
有些人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把“學而優則仕”解釋為:只要學習好了,就能當官。在這里,“優”,變成了優秀之意,從而使“學而優則仕”,一舉成為我國數千年來,封建社會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儒家名言了,謬種誤傳,導入歧途。
竹(曲)徑通幽處
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云:“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意思是:竹徑通幽,透著神韻;花木叢深,誘人神往。
該詩的前一句在《全唐詩》中還保持著原貌,不知什么時候,被好事者改成了“曲徑通幽處”。經這一改,頓使詩的韻味大為減弱。
破山寺又名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虞山北麓,“竹徑”之竹,更能體現南方的風物。尤其是:“竹徑”在意境上比“曲徑”完美,更現禪意。
從詩的對仗來看,“竹徑”對“禪房”,較之“曲徑”更為工整。可見,好事者在改“竹”為“曲”的同時,也把常建的這首詩由起初的“超一流”,降為“普通一流”了,大失作者本意。
竹林七賢
竹林精舍,本是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漢語音譯“迦蘭陀竹園”,曾是釋迦牟尼宣揚佛教的地方,后人借指高潔、神圣。
竹林七賢是指西晉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之所以在“七賢”前面加上“竹林”二字,是為了頌揚其圣潔高雅、卓爾不群,而不是后世望文生義者,把它解釋為七個賢人在竹林里歡聚長嘯,酣酒議論。“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