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芹芹
涵江區白塘洋尾李氏后裔歷代多有遷徙,子孫遍及廣東、海南、江西等省及泰國、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自十年前,就不斷有李氏后人前來尋祖,特別是近些年,在保護發展下的洋尾村知名度逐漸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到此深入了解李氏根源。
洋尾村李氏有四個祠堂,分別是:李制干祠、大宗祠、州牧祠、祁陽祠。李制干祠,一座明代三進三間建筑,一千多年前,大善人李富生活在這里。后來李氏后裔為紀念富公,把它改建為祠堂,也稱李富祠。大宗祠也稱制干祠,始建于明代,李富子孫為紀念李富而修建。清初“兵燹毀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現存建筑為清式,部分明代構件。州牧祠是清乾隆年間直隸州司馬李光文的祠堂,祠內藏兩塊長60厘米、高40多厘米的紅漆誥敕,油漆已經剝落,金色字跡已模糊不清,依稀可看到乾隆年間字樣。還有紀念明代永州祁陽縣令李龍的祁陽祠,解放后作為農業社倉庫,被拆除改建,面目全非,已無法修復。
近年來,該村加強綜合開發和保護并重,依托白塘湖景觀,以遺產保護為核心,兼顧生態旅游發展,打造生態環境良好、建筑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古村落。
白塘鎮黨委副書記姚祖興介紹:“現在我們已經開始進行整治,包括核心保護區的環境、歷史街巷環境、重點節點空間環境的整治。”據悉,為保留原有街巷空間尺度,拆除了三十六處、約8000多平方米與古建筑風格不協調的建筑物,并對立面進行裝修,以保持與街巷傳統風格一致。拆除只有約1米的前街巷寬度,改為現在平均寬度約6米。對“聚福社”廣場、村部前面的溝面等公共空間進行景觀環境整治,清理湖面填土、拆除周邊有礙視覺的建筑物,恢復歷史空間形態,合理增加綠化面積,精心布置建筑小品。
洋尾村從尊重歷史和提升文化口味的角度出發,古建筑改建部分都采用“修舊如舊”的辦法,聘請老專家、老工匠對古祠堂、牌坊、墻壁進行裝修。下一步洋尾村擬對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祁陽祠進行搶修,與大宗祠、州牧祠形成古建筑群。
姚祖興說道:“我們要因地制宜把洋尾村的水鄉特色明顯、文化積淀濃厚的特色保留和發揚。” 據悉,改造后的白塘鎮洋尾村將結合村內現有建筑,更新原有建筑的配套設施,設立旅游接待中心及適量的公廁、問詢、停車、休憩、垃圾箱、住宿、銀行等服務設施,開發“名村建筑游、泛舟白塘游、宗教民俗游、宗祠尋祖游”等多條旅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