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中國的傳統樂器——二胡,一向給人哀怨悲戚的印象。然而,香港城市中樂團藝術總監、二胡演奏家程秀榮一曲《空山鳥語》,讓人仿佛聽到山林里的群鳥啁啾聲。實際上,不僅僅是鳥聲,千軍萬馬的馬蹄聲與嘶鳴等其他多種聲音也能用二胡拉出。不過,程秀榮認為,拉二胡最重要的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抓住曲子的感覺,讓大家聽后有種震撼的感覺,并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最重要是用音樂來傳遞正能量。
談起程秀榮與二胡結緣,他透露,是源于上世紀70年代初二胡大師閔惠芬的一首曲子hellip;hellip;程秀榮的童年是在故鄉福建莆田度過的,當時二胡在民間很流行,他的第一把二胡就是哥哥用家里的紅木舊家具材料改做的。上小學時,他被選入學校二胡興趣小組。開始接觸并學習二胡樂器,有一天,他從鄰居的收音機聽到前所未聞的二胡聲,驚心動魄、如雷貫耳,這就是二胡大師閔惠芬演奏的二胡獨奏曲《紅旗渠水繞太行》。那一刻,仿佛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走上二胡的人生。令他確定了人生目標,更下定決心“要拜閔老師為師,去學習怎樣用琴聲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習怎樣用琴聲去感染他人”。從那時起,他視閔惠芬為自己的老師,處處以她為楷模,他買來的第一張唱片是《紅旗渠水繞太行》,第一次登臺獨奏演奏的也是《紅旗渠水繞太行》。
一個鄉下小子,要拜全國著名的二胡大師為老師,其艱難可想而知。事實上,程秀榮從一個閔老師的崇拜者幸運地成為她的入室弟子,這段經歷也是頗為曲折和富有傳奇色彩的。當時,程秀榮在莆田找不到一個具有二胡拉藝的老師,只能四處學藝,“聽到哪兒有拉二胡拉得好的,就跑過去聽、跟他交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一位同鄉的笛子演奏家推薦他到福州拜師才結束。為了到福州拜師,18歲的他打了數份臨時工以籌集路費和生活費,在福州拜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二胡老師——陳學成先生。
隨著恢復高考,程秀榮從幾千名二胡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成績考入只錄取三個名額的福建藝術專業學校。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在學校保送下,他到上海拜了二胡大師蕭白鏞為師。不過,他心目中的老師始終是閔惠芬,便毛遂自薦地把自己拉奏曲子的錄音寄給閔惠芬。“想不到,當年閔老師在藝術生涯最輝煌的時期收下我這個學生,我真的喜出望外、心情無法言語,欣喜之余,我更感到作為現代最著名的胡琴演奏家的學生所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從1980年開始,程秀榮少年時代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開始了與閔惠芬長達三十多年的師生情誼。這不僅讓他有機緣近距離地了解閔老師的藝術魅力,探索閔惠芬演奏藝術的“密碼”,也令他受益匪淺、感觸良深,從此開始新的二胡人生。
1982年,程秀榮從福建藝術專科學校畢業,開始在福建歌舞團演奏。同年,他獲得福建省二胡選拔專業組第二名、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優秀表演獎(一等獎)。畢業后兩三年的演出時光,每月幾十場的演奏為他積累豐富的舞臺經驗。在演出的同時,他常常感到自己的音樂營養不夠。“如果將來要在二胡事業上有所突破,必須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全面藝術修養,于是我萌發了學習作曲的念頭。1985年,程秀榮到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進修。”期間,他一方面跟何占豪、夏習云等名師學習作曲指揮,一方面繼續跟閔惠芬老師學習二胡,這為他日后的二胡生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88年,程秀榮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