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榮
四
波濤洶涌的興化灣,不僅千百年吸吶著木蘭溪匆匆的流水,也用它無休止的力量,拍擊著興化平原的心臟,無數次淹沒著村莊、田野、墳墓和稻草般金黃的夢想。
幾乎和開墾興化平原是同一時間,莆田南北洋海堤開始反反復復地建設。也許這正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摧毀與重建。一直在興化灣和興化平原之間千年來不斷地反復著。與天地斗,與大自然斗,永遠演繹著莆田人永不屈服的精神品格。
一些有限的文字,雖淹沒在有些咸濕的海水里,但仍有幾行文字已越過風雨歲月,向我們訴說著我們先祖頑強的毅力。
唐建中年間(公元780-783年)吳興筑海堤,開莆田北洋平原。即城郊及西天尾一帶。這是莆田有關史記上最早記載筑海堤的消息。關于吳興的故事些許的筆墨難于說盡他的功勞、他的貢獻、他的歷史價值。
一個隱沒在莆田歷史灰塵里的名字,又一次浮現在我們的心中。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裴次元筑海為堤,開南洋平原。即黃石東甲村鎮海堤。鎮海堤面海的一道,為條石擋土墻,內道為土堤。時間雖已久遠了,仍可以想象該工程的難度,長達近十里的海堤,該用多少塊的條石砌起來這條水上“長城”?
一定要記住裴次元的勞苦功高,也一定要記住另一個人物的豐功偉績。
宋熙寧至元豐年間(公元1068-1085年),李宏在筑建木蘭陂期間,自陂頭至三江口出海,兩岸各筑海堤百里。后經數代人的不斷擴展,海堤逐漸完善。
而隱藏在歷史深處的一些小人,雖被時間的煙塵遮住了清晰的面孔,但莆田歷史的某些段落,仍牢牢把這個人的劣跡釘上興化平原海水泛濫的插圖上,銘刻在興化人民深惡痛絕的鄙視里。
從公元820年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鎮海堤用它堅不可摧的長度、寬度守護著興化平原的收獲,守護五百多年莆田人豐衣足食的生活。而在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為防倭寇入侵,拆走了鎮海堤條石,用于圍筑平海衛城、莆禧所城。此后不到十年,土堤潰決、海水漫淹,直到壺公山山麓,給興化南洋平原帶來毀滅性的侵蝕。
翻開莆田縣志,一行行興化平原海水泛濫的事件,記錄著莆田人欲哭無淚的悲哀、痛苦、憤怒。平海衛、莆禧城終未能阻止倭寇的侵略、屠殺。但鎮海堤石堤的拆毀,一百多年間,海水多次淹沒了興化平原,使這一片旱澇保收的良田,反復遭受天災人禍。
莆田人為確保興化平原豐沃的土壤,積極投助于鎮海堤的重建工程,在鎮海堤滄桑的歷史上,寫下一卷又一卷人定勝天的努力。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興化知軍黃一道向莆田鄉紳、官商、地主籌資修建鎮海堤石堤,來完工即解官離去。同知潭鎧繼續此項工程的重建,使鎮海石堤如期完成,保證了此后二百多年時間大堤的平安。
清道光六年到七年(公元1826—1827年),莆田人陳池養發動群眾,維修鎮海堤,在海堤東西方向,各筑二道石構涵洞,以利于流泄埭內積水,內修筑土堤,以防止堤內流水沖刷, 外堤基重疊亂石以拒海潮。
經過陳池養大規模重修,鎮海堤內、外堤的布局合理、科學,鎮海堤又平安保護興化平原一百多年的耕作、收獲。
遼闊而又肥沃的興化平原是莆田人取之不盡的糧倉,是莆田人生長夢想的搖籃,也是莆田人鄉愁飄繞的故園。這里的每一寸沃土都有我們青翠的記憶、金黃的希望、火紅的生活。這里的每一座村莊,因為興化平原而繁華,這里的每一個家族因為興化平原而繁衍、發達。莆田因為興化平原而成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
1962年,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路經莆田,寫下了一首令莆田人揚眉吐氣的詩作: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堤。圍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庫四時宜。梅妃生里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孑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
這就是興化平原所孕育的魚米之鄉,所留下的莆田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