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
興化平原又稱莆田平原,地處木蘭溪下游,總面積464平方公里,約占莆田縣土地面積的23.5%。河網密集,阡陌縱橫。但是在很久以前,那兒是一片汪洋。直到大約一千四百年前,隨著海面下降岸線東移、河海泥沙沉積,海水漸漸退出,人們開始圍墾造田。經過先民艱苦持久的開發,把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了莆田最富饒的地方。興化平原的開發,體現了莆田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
據歷史記載,唐貞觀年間(627-649),在今興化平原的邊緣與山(丘陵)相接的地方,先后開鑿了五個大塘,蓄水灌溉農田。最大的是國清塘,史稱“周回三十里,溉田五百頃”(見《八閩通志》)。按照現在七百五十畝的水域面積,深度一丈(這是同時開挖的瀝潯塘的深度。據《宏治府志》)計算,開挖的土方量166萬立方米,用現在15立方的自卸車,要運11萬次。同時開挖的還有五個塘,其中頡洋塘“周回一十里,溉田二百頃”(《八閩通志》)、橫塘“周回二十里,溉田二百頃”(《宏治府志》),都相當大,工程艱巨。后來又挖了很多塘,如蔡襄奏復的北洋五塘,“灌注塘下沿海咸地一千余頃”,和木蘭陂建成后填掉的南洋五塘等。但是用塘蓄水易滿易干,旱歲無水。于是人們想到利用流經興化平原的三大溪流。
又過了一百多年,今興化平原許多地方已露出海面,只是處在潮間帶,海水高潮時還會被淹沒。唐建中年間(780-783)吳興筑堤,塍海為田,開創北洋平原。他帶領百姓建延壽陂,引溪水南入沙塘坂,“釃(分流)為巨溝三,析為股溝五十有九。”(《八閩通志》)延壽陂后來不存在了,明代彭韶稱其“遺跡莫睹,而溪流溉田如故。”這溪流就是吳興所開的溝。公元806年,裴次元倡修鎮海堤,開創南洋平原。又在今黃石附近的紅泉界筑堰墾田。977年,陳洪進在今江口地方、萩蘆溪的下游筑南安陂。據《八閩通志》記載:“南安陂引北萩蘆溪之水,即溪右循山作圳入溝。”循山作圳,就是沿著山邊,用石頭砌出水渠。據《宏治府志》,圳長二千三百丈,將近八公里。還要挖溝,工程艱巨。1057年,知軍劉諤在萩蘆溪中部創建太平陂。先建陂,后“作圳,引而南注。沿山用石砌理,磬折(曲折)二十余里。”(《宏治府志》)
最艱巨的工程是1083年由李宏主持建成的木蘭陂。樞紐工程“伐石作柱,依柱作防,共長三十五丈五尺,分三十二門,每門用版為閘,暴漲放閘減水。”(《興化府志》)又“創立四處抵海陡門。”(宋李大鼐“李長者傳”)在南洋挖了大溝七,小溝一百零九(《八閩通志》),還有北洋的溝。今木蘭陂工程南北洋溝渠總長310公里,相當于莆田到龍巖的公路里程。其中有錢四娘帶領勞動人民挖的溝。宋劉克莊《協應錢夫人廟記》說,錢氏“創興長堤,為圳一,溝三十六”,這些溝后來為李宏所用。從1057年到1083年,二十七年四建陂(其中兩修木蘭陂均被洪水沖毀),盡顯先民之勤勞堅忍,也是水利史上罕見的事兒。
莆田人民在300年時間內,發揮聰明智慧,經過艱苦卓絕的勞動,開發出興化平原。水利造就莆田人吃苦耐勞的品質。他們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正常的生產活動之外,篳路藍縷,開辟榛莽,大規模利用溪流資源,發展農業。把昔日的海灘地變成了膏腴之地魚米之鄉。
那時候生產力低下,只靠鋤頭挖、肩挑,手推車推,打夯等。還要搬動大石塊,木蘭陂陂首用的巨石,有重達二噸多的。那時候人口少。據成書于元豐三年(1080)的《元豐九域志》,興化軍(范圍相當于現在的莆田市)總戶數55237,莆田縣也只有幾萬戶人家。那時水利工程又多,一個工程要動用成千上萬的勞力,老百姓勞動強度大。但他們義無反顧,艱苦創業,開發興化平原。
莆田人不但吃苦耐勞,而且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東角遮浪海堤,自從明代被拆,改筑土堤后,多次決口。據清陳池養《莆田水利記》,從明洪武三十年,到清道光七年這430年間,堤決二十四次,平均十八年就決口一次,一代人中甚至會看到幾次驚心動魄的決堤,滄海橫流。如1405年堤壞,“當時白浪長驅,至壺山下,草木盡死,民無粒食,逃散他郡。”可見那時如果沒有海堤阻擋,海水還是會淹沒平原的。1564年“海堤沖決,水溢薄城”。1691年“海溢入堤,淹沒田廬,海船漂入沙堤五龍地方。”五龍與東角海堤的直線距離約3.7公里,沙堤4.7公里,都在黃石的丘陵邊。1794年,“海溢堤潰,禾薯盡沒,歲大饑。”一旦決堤,房屋倒塌,人畜傷亡,財產損失,田地絕收。更要命的是,土地再次咸化,又要經過多少年才能種莊稼!但一次次決堤之后,人們總是一次次把決口堵住、加固,重建家園。還要排水,沖去田地的鹽分,恢復農業生產。從不畏縮,從不倒退,百折不撓。
木蘭陂的修建,兩次失敗,第三次用了八年時間建成。主體工程屹立九百多年,至今仍在發揮灌溉農田的主要作用。但是,局部修理還是有的。據《莆田水利志》,從陂建成到道光五年,修陂二十八次。其中陂首導流堤和從木蘭陂到三江口的內港海堤損壞就有七次,主要由于暴風雨,“奔濤駭浪震撼沖嚙之故也。”(明沈起元《重修木蘭陂記》)先民以堅忍不拔的精神,維護這偉大的水利工程,使之一直滋潤興化平原,造福莆田人民。
莆田人多地少,生活艱苦。歷代都積極擴大耕地面積,與海爭田,興修水利。興化平原是最成功最大的開發。開發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成為莆田人民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