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1929年8月,林帆在涵江老鎮出生,他從小酷愛繪畫,十歲時,向民間藝人黃源凡先生學習古典人物畫,并用心臨摹古代各名家的書帖。在念涵中初級中學(今莆田六中)時,得到了美術老師黃祖裕的賞識。他經常登門求教,一方面現場觀看老師的作畫,一方面將自己的作品送給老師修改。在黃祖裕先生的悉心指導下,他的書畫藝術大有進步。
一九四六年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十七歲的林帆跟隨老師黃祖裕,千里迢迢來到十里洋場上海灘。他們在八仙橋青年會舉辦師生畫展。因黃祖裕與藝術大師劉海粟有師生之誼,所以特地請劉海粟參觀畫展并進行指導。劉海粟在看到林帆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意人物畫時,停步觀賞良久,繼而大加贊賞,認為他“出筆不凡,大膽潑辣,筆筆有方,有黃癭瓢遺意”。在對他贊賞之余,希望他繼續深造,并掏出名片,在背面寫上:“舊同學黃祖裕介紹新生入學,請接洽”,寫完交給黃祖裕先生。當年,林帆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對學美術的人來說,能考入上海美專是當時國人非常驕傲的事,當時在涵江只有陳鶴、黃祖裕、黃啟龍、林帆四個人考入上海美專。
林帆在美術專科學校就讀期間,得到名教授潘天壽、汪聲遠、陳大羽、顧坤伯等的悉心指導。有一次,在上山水畫課時,顧老師看到他的一幅用側鋒拖筆畫山崖的水墨山水畫,不禁驚嘆地說,你這樣年紀能畫出這樣的畫,實在是很難得hellip;hellip;從此之后,顧坤伯把他作為得意門生,經常在家中對他進行精心指導hellip;hellip;時光荏苒,林帆回憶起他的老師,還滿懷感激思念之情。
林帆從事書畫藝術,應該說也是有家庭淵源的。他的曾祖父李光藻(1850-1914),字習漁,一作習渠,保尾人,是清末一位畫家,曾任廣東省縣丞,工花鳥,尤精蘭竹,有板橋遺意。至今,他還保存有曾祖父的5幅遺畫,其中一幅設色花鳥畫被選入1988年出版的《莆田歷代書畫選集》中。
解放后,林帆滿腔熱情投入教育事業。在美術講壇上,他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個春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美術人才。在繁忙的教學之余,林帆堅持刻苦的書畫創作,每日清晨練功寫字,用 心臨摹名家字帖。白天擠出時間畫畫,他創作的態度謹慎嚴密,師古而不拘泥,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意境深邃,尤以山水見長。在林帆的筆下,山山水水彌漫著絲絲縷縷乳白色的靈氣,朦朧中洋溢著畫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辛勤勞作的汗水加上藝術的天賦,綻開絢麗的藝術之花。從一九五四年開始,林帆的畫便在省畫展展出;一九六五年,他的山水畫入選北京榮寶齋百年紀念大展。
一九七八年冬,歷史翻開了本世紀最嶄新的一頁,林帆也和祖國一起煥發了藝術的青春。從此以后30多年的時光,他的書畫作品在國內外頻頻參展并發表。
林帆于1983年從莆田十四中退休,退休后,仍然筆耕不輟,曾任莆田市三江畫院副院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屆古稀的他,在蒼然軒的一間小樓里,繼續為書畫藝術而貢獻出自己的余熱。抽屜內一大疊大紅證書,見證了老人豐碩的藝術人生。
他還應臺北鎮瀾宮之邀,創作了48張的《媽祖》組畫,用藝術形式展示了媽祖從出生、濟世、升天等不凡的人生歷程。之后,他又懷著對家鄉的深深熱愛,花了約一年時間,創作了莆田二十四景。年輕時,他喜歡畫花鳥、人物,晚年移情自然,仍然勤奮作畫,并多畫山水,是個慈祥、和藹、平易近人的老人。
2013年春節他因病辭世。他的作品和藝術成就,被收入《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華古今書畫家吉祥福壽作品大典》等;他有近千幅作品走出國門,流傳到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