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篆刻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具有3000多年歷史,但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其除了作為印章的實用功能,更多是作為中國畫和書法作品的款識。如今,這門藝術不僅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北京奧運會篆刻更作為吉祥物(中國?。┒麚P世界。在莆田也有那么一些人對篆刻藝術癡迷、執著追求,為此,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顧中奇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印人”,他數十年如一日,潛心方寸之間,浸淫傳統文化,遨游于篆刻和書法的藝術海洋,追求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完美;他致力于篆刻藝術的繼承、創新和發展,使篆刻藝術得到薪火相傳。
顧中奇從小就歆羨藝術,特別酷愛書畫。上初二時就得過學校習字比賽初中部“中、小楷”的第一名。在閩北山區插隊、工作的十來年間,逢年過節或搞布置,或出墻報專欄,“糊弄”兩下子也頗得好評。1983年6月他調回莆田后,迷上了篆刻藝術。因家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丹青高手眾多,自己連半兩棉花都稱不上,怎敢班門弄斧?遂老實緊攥刻刀,從頭學起。磨磨刻刻,刻刻磨磨,不厭其煩地耕耘在方寸之間,一步步深入金石世界。他慢慢地與篆刻這門古老、高雅的綜合性造型藝術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后來,篆刻藝術成了顧中奇平日里的業余嗜好,涉獵金石世界,耕耘于方寸之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方好的印章要在方寸材料上,濃縮并巧妙安排幾個或十幾個乃至更多的篆字,需要深思熟慮,以刀代筆,以書法做印法,巧與拙相得益彰,從構思到奏刀,直至最后完成而無矯揉造作之感。他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積累經驗,完善自己篆刻藝術的形成。
從未接受過正規科班教育的顧中奇在篆刻方面很少受“成法”的限制,在吸取傳統文化營養方面,能取前人之長,補己之短,而又不落他人窠臼。章法上大起大落,疏密對比強烈,極富個人情感,這有利于他形成自己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在弘揚傳統篆刻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了藝術探索與創新的領域;在章法布局方面,體式更加多變,造險、動蕩、欹側取勢越來越常見;在文字取材方面,從大小篆、楷行草,而漸及甲骨、石刻、簡牘(帛書)、銘文、碑志、符號、圖案等,凡是想得到的變化都有嘗試;在技術技巧方面,他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積極發掘篆刻用刀、材料使用的新手法。僅從刀法表現力而言,他的印面不再是兩色,而是出現了過渡,有了虛實變化;刀下不僅刻線條,還產生了塊面和肌理hellip;hellip;
篆刻藝術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絕不能做孤芳自賞的藝術。隨著歲月和技藝的增長,一方方篆刻在他手下把握自如,應用而生,其作品彰顯個性,獨具特色。顧中奇的篆刻作品不斷在省內外十幾家報刊雜志上發表。同時,他常常應邀為機關、單位及個人出版的書籍捉刀潤色。幾十多年來,顧中奇為眾多著名書畫家、社會名流、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及俄羅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典、德國等外國友人刻過許多印章。十多年前一個秋夜,他還應急通宵達旦為臺灣鹿耳門圣母廟虔鐫媽祖廟宇印章。在治印之外,顧中奇把很多精力投入到篆刻藝術推廣上。在各種書畫作品展覽中,他以新穎、獨特的篆刻藝術作品展現給觀眾,同時他經常以“書齋式”“庭院式”等現代篆刻藝術展覽新方式來展示自己金石篆刻藝術。1994年和1997年他參加水利部舉辦的第一、二屆全國水利藝術節書畫展并獲獎;2007年,他參加由省總工會、省文聯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職工中國書畫藝術展”獲優秀獎;2010年獲《國家電網報》舉辦的“獻給母親·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文學藝術作品”三等獎。
顧中奇說,一件作品的產生與個人稟賦、閱歷、文化修養密切相關,有它特殊的緣起和作者即時的創作心態、感受滲透其間,其邊款、印文中又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和豐富的時代信息。在年復一年的創作過程中,顧中奇收獲的不僅是一方方精美的篆刻印章,還有對傳統文化的思索、繼承和發揚,也讓他更深地了解到家鄉的文化根脈——莆仙工藝文化,無窮的魅力和吸取不完的營養。莆田篆刻離不開這塊人杰地靈的肥沃土地,把它傳承下去是我們一代又一代莆田篆刻藝人終生奮斗和固守的信念。
顧中奇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堅持。他說:“人們常說成功的四個要素是環境、天賦、勤奮、機會,對我而言更多是堅持?!彼麡I余時間從事篆刻30多年,治印于方寸之間,孜孜探索,鍥而不舍,春夏秋冬,樂此不疲。篆刻對于顧中奇,是春風得意時靈感的涌動,是如牛負重后短暫的休憩,是陶冶情操時愛好的傾注,是交友聯誼時誠信的奉獻,是遨游藝海時光的見證。他親手刻出的印章已經有五千多方。他還說:“我覺得,人生總會經歷各種誘惑,如果隨波逐流,最后只能一事無成?!?br />
顧中奇退休后,除卻了繁冗的工作,自由支配的時間寬松多了,無拘無束的,一方印石、一把刻刀,隨著情感的激蕩,遨游于印海之中,如癡如醉。篆刻,讓顧中奇的生活到處充滿了樂趣,充滿了美,充滿了希望,成為顧中奇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