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榮
十年,從一種名不見經轉的家具演變成在中國家具領域與“廣作”、“京作”齊名的中國三大家具之一“仙作”;十年,從數百家人跡寥寥的小作坊到數千家馳名中外的家具公司,其中還不乏中國馳名商標;十年,曾經只集中于榜頭鎮壩下村的小產業,迅速發展,就像一條紅色的文化河流,從蓋尾到仙游城關,再從城關到度尾,綿延四十里的紅木家具,造就了一條獨特的文化產業,也成為中國大地上最壯觀的家具長廊。
一個偏僻的農業大縣,如何成為一個以古典家具為產業的文化產業大縣?如何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中國古典家具之都”?其中一定隱藏著一些尚未披露的秘密。這種看似普通的古典家具,在仙游卻形成一種結構緊準、布局合理的產業鏈,凝聚著數十萬從業人員和數千億的資金,集合著各種文化元素和創意人才,創造著數以萬計的紅木家具,引領著紅木產業健康發展的潮流。仙游,中國紅木之城,如同一座散發著紅木光芒的磁場,吸引著千千萬萬中國消費者的目光,成為近百年來,仙游文化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突破。
風生水起的古典家具,刮起了一場鋪天蓋地的資本風暴,為仙游百萬人民鋪向一條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那些年那些對古典家具對紅木市場一竅不通的農民們,在十年紅木木香的浸染里,已然是縱橫江湖的高手。一家家注冊資本幾千萬的公司,遍地開花,紅酸枝、紫檀、黑檀、花梨木、黑木、巴花,各類紅木應有盡有。在這些離土不離鄉的企業家眼里,紅木就是資本,紅木就是財富,紅木就是他們的事業、他們的生命。
仙游這一切的繁華得益于紅木市場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仙作”。
仙作,是一種家具的名稱,也是一卷歷史深厚的紅木文化;仙作,是一個馳名全國的商標,也是凝聚千年文化的木靈魂。
仙作,源于歷史深厚的文化,它的出現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數十萬人積極參與,數千億資金的投入,十多年來,仙游人不遺余力地投入這項仙游歷史上最為龐大的文化工程,仙游的仙作有著天時、地利、人和,有著十多年來數十萬人不懈的偉大實踐。仙作,在文化產業風起云涌之時,應運而生,這就是仙作產生的必然。仙作的出現也是有些偶然,仙游畢竟是一個遠離京都的小縣,與“京作”、“廣作”、“蘇作”這些已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家具流派相比,“仙作”的出現有些突然,亮出大名“仙作”也是有點唐突。但仙作的出現卻是理所當然地占據了中國家具史上重要的一頁,并且能在不長的時間里被業內廣泛地認可,成為這個行業的風向標。
寫到這里,本文的主人公,一個用三十年時間深耕仙游文化的專家型學者連鐵杞先生浮出水面。這個從童年時代就浸染著工藝美術文化的仙游人,不經意中,從文化中走出,又走進文化之中。特別是他傾心傾力打造的“仙作”,已經成為中國古典家具的一大品牌,成為他此生最為得意的力作。
如果用文字梳理一下連鐵杞先生的人生履歷,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醉心于文化藝術的中年人,一直與文化有緣,可以說文化伴隨著他走過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文化已然是他生命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段落,重復書寫著文化這兩個字。
也許連鐵杞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文化就深深地滲透在他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因為流淌在他身上的血液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基因。因為連鐵杞的家鄉是仙游縣蓋尾鎮前連村,這是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前連村是一個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著一片占地達二十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古民居群。這些古民居造型獨特,古樸寬敞,完整地保存著清代南方民居的傳統風貌,體現閩中一帶地方古民居的特色,是莆仙紅磚建筑的代表。這些具有石雕、磚雕、木雕、彩雕構件的民居,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深深地熏陶一代又一代的前連人,前連連氏兒孫就是帶著文化藝術的夢想從這里啟程。
與木蘭溪一溪之隔的杉尾村,是木蘭溪中游一個重要的渡口,也是仙游一個重要的物資轉運站。這里常年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自宋代始就形成了一個墟市,背村臨溪的天后宮、捷元軒書院,古色古香的昌山宮、臨水廟,高聳巍峨的天主堂,以它們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淵源,證實這個村莊的繁華與古老,證實這個渡口在仙游歷史上的重要價值。連鐵杞就是出生在杉尾一間土墻瓦屋里,并在這里生活了十七個年頭。杉尾長長而又窄窄的幾條小街巷,兩邊高高低低的老房子,那些刻著雕花的窗、五花八門的門,那些屋檐下的梁架、精美的木雕,那些斑駁的石板路上雕刻著圖案的石條,這一切狹窄而又深邃的生活場景,耳濡目染,以時間的寬闊影響著連鐵杞先生的童年審美,或許,這也是連鐵杞喜歡工藝美術最初的誘因。
蓋尾龍紀寺是一座千年名剎,坐落在離杉尾村不遠的臥龍山山坳上,莊嚴、肅靜、孤寂。龍紀寺的建筑包含著莆仙工匠一如既往的精湛與技巧,不論是土木結構,還是穿斗式梁架、懸山式屋頂,還有燕尾飛檐、大門兩邊墻面上的各種人物、花鳥圖案,無不展示民間藝術的源遠流長。龍紀寺最具代表性的工藝,是五百羅漢瓷雕,也是龍紀寺的鎮寺之寶,更是龍紀寺入選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最好理由。
連鐵杞對龍紀寺永遠保持一種割舍不了的依戀,因為他對龍紀寺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壁畫、五百羅漢、木雕、石雕、雕塑,龍紀寺的每一項工藝美術曾經那樣深深地感染著連鐵杞多愁善感的心靈,他那年輕的心因此而沾染了藝術飛翔的羽翼,讓他的想象一直在藝術的天空翱翔,越飛越遠hellip;hellip;
蓋尾、前連、杉尾、木蘭溪、龍紀寺,這些交織著連鐵杞生命的經緯,定格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連鐵杞的人生起點就有了一層濃厚的藝術鋪墊,從此,不斷地鋪向時間的遠方、鋪向“仙作”誕生的平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