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財
“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hellip;hellip;疾者有醫,學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荔果飄香時節,我不由聯想到了編著《荔枝譜》的北宋慶歷名臣、端明殿學士蔡襄,蔡襄是文人士大夫,少見的集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科學家于一身。洋洋灑灑三千多字的《荔枝譜》讓莆陽人倍感自豪。
史載,《荔枝譜》是蔡襄第二次治泉后期嘉祐四年(1059)寫的,共7篇,“一原本始,二標尤異,三志賈鬻,四明服食,五慎護養,六時法制,七別種類。”翔實記述荔枝的來源與產地、興化軍荔枝的特色、售銷販賣盛況、栽培技術、加工方法、營養價值及品種序列等。英國李約瑟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中譽之為“世界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荔枝譜》體現了蔡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蔡襄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實用植物學著作,把閩中荔枝介紹給世人,為發展水果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荔枝譜》字里行間還體現著他濃濃的愛鄉情懷。在《荔枝譜》第六篇中,他介紹了自己發明的“曬煎”加工法后,又寫道:“hellip;hellip;其費荔枝減常歲十之后六七。然修貢者皆取于民,后之主吏,利其多取以責賂,曬煎之法不行矣。”意即以此法有利于民,但對貪官污吏不利,因而不能推行,這種剛正不阿、針砭時弊的精神實屬難能可貴。
作為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的蔡襄,他的《荔枝譜》一書為科學小品,而原稿由蔡襄親筆書寫,以中楷書成,可稱是書法佳作。
蔡襄把家鄉荔枝這一名產介紹出來,小而言之,促進和發展荔枝生產,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荔枝譜》中如是描述荔枝干貿易的盛況,“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些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暹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販益廣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從經濟效益上看,大而言之,《荔枝譜》的寫成,對宋代以后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效果,宣傳促進了荔枝的栽種,發展了生產,宣傳促進了荔枝的外運,搞活了經濟。“由于福建荔枝品質高,種類多,故馳名中外hellip;hellip;當時茶果生產和lsquo;荔枝外交rsquo;,竟成為趙宋王朝在南方財賦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足見《荔枝譜》對推動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蔡襄不僅提倡、鼓勵家鄉人民種植荔枝,而且還經常詠頌荔枝和宣傳荔枝。他在《凈眾院嘗荔枝》一詩中這樣寫道:“霞樹珠林暑后新,直疑天意別留春。京華百卉爭鮮貴,誰識芳根著海濱。”由此可見蔡襄的荔枝情結和濃厚的愛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