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每次回鄉下,我都是住在廂房,久而久之對廂房懷有一種鄉愁的情愫。
廂房是家鄉的古老建筑結構,由幾間臥室、一間大廳組成,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北京的四合院相似,但單元比較小,一般是三代人居住的。
如果說,高樓大廈是城市的標志,那么,瓦房土樓應是家鄉的標志。而廂房呢?必是鄉下的胎記。
解放前大戶人家會把廂房隔成大小不一的房間,而現在鄉下建的廂房大多是一字型排列,結構簡單,又較宜居,冬暖夏涼。
在家鄉,有一林氏大厝坐落于荔城區西天尾鎮后埔村,為目前莆田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民宅建筑,規模龐大,技藝精湛,頗具文物價值,幾經修繕并加以保護。
這座大厝戶主為林氏一家,有5個兄弟,其中排行老五的名叫林錦清,至今健在,年方九十有二。盡管兒孫們都陸續搬出建造新房,但他仍依戀老屋,身居在外,逢年過節,?;丶铱纯?。據介紹,林舜榮、林舜華、林舜富、林錦清等五兄弟從小就謀生在外,大多在上海店鋪當學徒。后來賺了一些錢,5個兄弟便合伙在上海開辦“達春”、“永和”等商號。他們將家鄉特產桂圓干、蔗糖運到上海銷售,后來擴大到江、浙一帶;回莆時,又帶回綾羅綢緞等絲織品來販賣。由于經營得當,生意興隆,逐步發展成富甲一方的巨商。
有了錢,5個兄弟就合計建造豪宅。于是從1938年開始投入巨資建設,耗時10年才告竣,現存有11廂52間房。據說,當年鑲嵌在梁、柱與木雕上的黃金就達14斤。其中有倆工匠賺了工錢回家,都蓋起了新房。工程耗費之大、工期之長、做工之精,由此可見一斑。
林氏大厝總建筑面積達1600多平方米,由大埕和庭院兩部分組成,而大埕又有內外之分。外大埕“東西寬20米,南北長10米;內大埕在庭院中間,東西寬15米,南北長12米;內外大埕用大門和3米高圍墻隔開。庭院類似于北京四合院,除南面是大門外,其它3個方向各建房屋,北面正庭院為1座5廂房,東西長80米、寬60米,坐北朝南;東、西庭院各為1座3廂房,長20米、寬8米。3座庭院以過道連接,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通。
林氏大厝建筑用料考究。北面正庭院大廳面積達100多平方米,高達6米多,寬敞明亮。橫梁都用上等杉木做成,直徑多為20~30厘米,最大達50厘米。梁與柱結合部以及軒等還雕有龍鳳、花鳥、魚蟲等圖案,并鑲嵌黃金,輝煌精美。
廳堂屋檐下柱、梁等亦都雕刻精美圖案,尤其是凸出的軒雕成鳳凰,栩栩如生。廳堂屋檐下是一條長達80米的過道,連通兩邊小廂房和廚房。小廂房各有4間,分上下樓,樓中有房,房中有樓,別致幽深。樓房西側原有4間廚房,有灶臺、餐廳、貯藏室等,解放后拆掉2間建新房,現剩2間。正庭院兩外側樓房與東西兩幢3廂房,則通過內過道連接,各分上下6間。柱、梁、軒墻壁均雕刻精美圖案,雖遭人為破壞,有所殘缺,但鑲嵌的黃金還清晰可見,可說是林氏大厝最為靚麗的風景線,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我每次回鄉下,只要有時間一般都會到大戶人家去做客聊天,去感受古建筑文化的魅力。溫馨的庭院,融合溫馨的家庭氛圍。庭院石階干凈整潔,正房廂房錯落有致;堂屋香龕供奉列宗列祖,柱頭板壁懸掛壽彩春聯;楹聯賀婚,祝文慶壽,詩書文脈傳禮儀;兒女孝順,夫妻恩愛,家庭和諧享幸福。無論是房間的布局,還是對聯書畫的意旨,無不傳達出一種忠孝、恩愛、仁慈等含義,這字里行間浸潤了濃厚的儒家文化和純樸的家鄉傳統習俗。
民風純樸,泉水也很純凈。該村的后面是紫霄山,在山澗的樹木濃蔭中,有一股四季常流不息的泉水。泉水冬暖夏涼,且夏天冰涼徹骨,泉水明凈得沒有一絲纖塵,飛珠濺玉般,流瀉成一條小溪,福澤著一方純樸善良的家鄉人。據說這里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在遠古的時候,這里的寺廟主持,要下山化緣,交代好寺廟里的和尚有關事宜后就匆忙下山,結果舉頭望見天空烏云密布,猛然想起忘記帶雨傘,于是又急忙返回拿雨傘。而在家的兩個小和尚暗自竊喜,因為清規戒律,加之主持管得嚴,多日沒有吃葷,嘴饞得實在沒有辦法,于是就乘主持下山化緣之機,趕快到溪中撿撈田螺,回到寺廟后,將田螺洗凈,用剪子剪掉田螺尾巴。結果,主持突然返回,令他們措手不及,慌忙把田螺倒回溪里,田螺得以復生。因此,紫霄山至今還能撿到無尾的田螺,令人稱奇,拍手叫好。
喝口泉水清清如甘美的酒醴,步登走廊咚咚如輕悠的鼓鳴。老夫老妻,從成家立業,養育兒女,到白頭偕老,恩恩愛愛,終生廝守在這寧靜溫馨的四合院里,聆聽樓板的和鳴,品嘗泉水的甘甜,沉浸于幸福的海洋里。而林氏祖孫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樂業,和和美美,順暢安康,在平平靜靜的日子中,盡情品味家庭的幸福、愛情的甜蜜。這樣的幸福人生,不正是“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