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楊莉
我一直認為,味蕾深處能制造一個天堂,最是那一咬而下的驚艷,能化作無數翩飛的翅膀,引人直飛入伊甸園。
走街串巷,路邊偶遇到一個糕點鋪,總是會忍不住上前看一看,柜上擺放的一個個糕點都像精心裝扮好的美人,待著挑選。每一種糕點都是歲月和手藝共同交織的寶物,綠豆餅這樣的大眾情人幾乎遍布全國,然而口味卻是千差萬別,承載著不同人的美味記憶。而有的糕點卻是只有一地才有,交織著一地的風土民俗,離開了這一地,它的形連著它的魂再也尋不見了。
楓亭糕,就是這樣的寶物,名字里就已經深深鑲嵌上地名,和這個地方相偎相依。楓亭是莆田仙游縣一個古老的鎮,是我的半個家鄉,漫步在鎮上狹窄的小街道上,聞著空氣中若隱若現的香甜氣息,很容易就尋到制作這種糕點的家庭作坊。作坊通常都不大,現做現包裝之后現賣,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配上花生仁、芝麻、蜜棗等原料,干蒸熟之后,切成四方塊,用薄塑料紙包裝好,印著“楓亭糕”字樣。它深受莆仙人的喜愛,逢年過節更是供不應求,人們用來敬佛祭鬼或招待親友,小小糕餅,載著別樣的民俗風味。
對于在異地長大的我來說,和這個糕點的邂逅則顯得遲到了些。吃慣了外形精美的西式糕點,第一次看到它樸素甚至有點“土氣”的包裝,絲毫沒有動心,再看到中間的那層類似被人們常調侃的“五仁月餅”的餡,更是對它的味道沒有了期待,以致于舅公贈送的一大袋楓亭糕在家里一直放到了過期。事實證明,對于任何事物,你沒有去親身體會,就不能下任何定論。
直到某年中秋翻山越嶺回到小鎮上過節,外公買了一個楓亭糕給我解饑,剛剛蒸好的糕點還帶著溫熱的觸感,卸下外面的塑料包裝,一咬而下,一瞬間,只感覺一種幸福感兀自升騰起來。上面一層潔白的米糕還帶著糯米的溫潤清香,中間的餡就將花生蜜棗交織的香甜贈予了味蕾,唇齒合奏間是一種飽滿的韌勁,只有用最實在的原料才能制作出這樣有彈性的餡,而不是軟塌塌、細散散的粗制濫造,一口接一口,都能感受到制作者手工上的用心,遠不是工廠里流水線上制作的食物可以比擬。甜味不淡不膩,恰到好處,正好給人一種精神的愉悅,如果能配上一杯清茶,或是一個交談的老友,一輪徐徐落下的殘陽,就讓人感覺恍如身處天堂了。
從此與楓亭糕二見鐘情。楓亭這個故鄉和楓亭糕捆綁在一起,寄托了另一種相思,后來才發現不只是我一人,品嘗過它的外地人、在外地的甚至在大洋彼岸的莆田人都常常思念著它的味道,馳名海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上個月有一天,外公到福州休養半個月,來看我時就提上幾斤重的楓亭糕,原來他一直記著我第一次品嘗它時贊不絕口的樣子,于是臨行前跑到他認為味道最佳的那家手工作坊購買。
可是那一天正值農歷十五,正是楓亭人需要備上糕點做節用的日子,于是七十多歲的他排著長長的隊伍,為了買給我的小小糕點,等候了一個多小時。當然這些都是我從他的只言片語中才得知,一時覺得手中的糕點更增重了幾分,再咬一口,原來點點美味,盡是切切的親情。
出了楓亭,縱有千金也難購買到這種糕點,縱用同樣的食材恐怕也難做出類似的味道,因為掌心的這小小糕點,一直加入了莆田人最看重的親情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