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豐敏
時光以一米陽光的姿態,慢慢踱步而進一座祠堂,令它熠熠生輝、光耀門楣。此地貴為風水寶地,祠堂周圍聚居著中華林氏大脈“九牧林”(唐朝開派始祖林披)的后裔。南夫子林光朝也是“九牧林”后代,故此地村民家中常見“九牧”二字。我走進這座村里最重要的建筑——林氏祠堂,祠堂供奉的神像正是林光朝,據說每年村里都會舉行祭祀大典來紀念這位林氏偉人。
南夫子林光朝(1114—1178),字謙之,興化軍莆田人,成立艾軒學派。南宋初以林光朝為代表的學派,因學者稱光朝為艾軒先生,故名。艾軒學派是理學的一個支派,繼程門尹焞之學,重道德踐履,“專于圣賢踐履之學”,“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宋元學案·艾軒學案》認為“日用是根株,言語文字是注腳”。
由于林光朝在理學界的影響力有限,且他和弟子都沒有著書傳世,所以艾軒學派很快就沒落了,這對研究林光朝和艾軒學派而言,是一個遺憾。但這非但不影響他的學者偉大形象,反倒令我更加肅然起敬。他的學術被歸類為理學的一個支派。我經過對比、分析,認為他的學術特點傾向于心學派。他的主要思想特點是什么呢?對南宋時期的閩地貢獻是什么呢?對林光朝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對我們當代思想和教育有什么意義嗎?這成為我寫作這篇文章的重點。
為了說明林光朝的學術傾向于心學,便要先簡單介紹理學的發展過程。理學起步階段由北宋周敦頤把道家哲學作為最主要的參照系,到發展階段,二程兄弟(程顥、程頤)得益于道家提出的“理”范疇;理學經過二程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至朱熹援道入儒,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學較妥善地吸收并轉化為道家的思辨哲學,完成了儒家哲理化進程。
心學則由南宋陸九淵發端,曾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淳熙二年(1175),應呂祖謙之邀,陸九淵在鉛山鵝湖寺與朱熹展開了有關“心”與“理”的大辯論,進一步闡發了他“尊德性”和“發明本心”的“心即理也”。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并提出心學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理學認為:天理是存在的,應以天理治人欲。朱熹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
心學認為:天理即是人欲,以致良知化人欲。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
林光朝所得理論來自于何處呢?據史料記載,林光朝少時力學知書,有聲譽。紹興五年(1135),赴禮部試落第。紹興八年(1138),再試不第。在回家途中,聽說吳中陸景端(字子正)曾經受學于尹焞,他就留在錢塘從陸景端學,致力于圣賢踐履學問的研究。通貫六經、百家,一言一動都以禮為準則。現在整理一下林光朝的老師路線和門派理論基礎。
林光朝的老師陸景端是王萍的弟子。王萍拜程頤為師求學。二程曾師從周敦頤。周敦頤是理學派的發端者。周敦頤在二程求學時,要求二程“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并特別強調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的精神。二程因為思想守舊,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宋哲宗時期,程頤主張一切都用古禮,當時中書舍人蘇軾認為他不近人情,每加譏諷。程、蘇二人從此尖銳對立。這個故事說明二程思想的局限導致理學的缺陷,故而才有后來的心學誕生。
王萍是二程的學生,但是觀點略有不同,創立震澤學派,認為“人心廣大無垠,萬美皆備”,還說“萬物皆備于我”,提倡“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容天”,“欲傳堯舜以來之道”,需“擴充是心”就可以了(《宋元學案》卷之十九《震澤學案》)。此學派因而對啟發江西陸九淵的“心學學源”有功。而這一學派的另一弟子即林光朝又創“艾軒學派”。
由此,我們可證得林光朝的思想源頭,對研究其思想特點有了論證依據。史載:“他平生不喜著書,只把從師得到的圣賢精細之意,口授學生,使學生心通理解。他曾經說lsquo;道之全體,存乎太虛,六經既發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rsquo;。”
學知識只是一方面,靠書本沒有身體力行,總歸沒有實證經驗。心學的“心”是指要尊重德性,強調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這與林光朝所崇尚強調的正是一致,所以他不著書,希望弟子們都跟著他身體力行去實踐道德的最高境界。而這也是他師傅陸景端所代表的震澤學派的觀點,心學又受此派啟發。所以我認為艾軒學派不是理學派,而是心學派。只是那時尚未有心學,所以《宋史》將其學派納入二程的河洛之學即理學派。也正因此,朱熹雖曾聽林光朝講學,卻沒有拜他為師的緣故。朱熹的理學派,跟隨二程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這與林光朝的思想觀并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