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義龍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莆田縣體委會同福建省考古隊考察西天尾鎮林山村原林泉院遺址,發現了大量文物,從而確認林山林泉院即為南少林寺。
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其較之創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晚60多年。
考古發掘中所發現的文物古跡中,較為有力的證據是:
1、石槽。據林山村村民介紹,解放前當地尚存石槽數十口,而考古隊在考察中發現了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間的大型花崗巖石槽。其中一口石槽的邊沿刻有“當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的字樣,“僧兵”一詞在歷史上為少林寺所專有,只有少林寺才被允許擁有“僧兵”這一武裝組織。另一口石槽的邊沿則刻有“諸羅漢浴煎茶散”的字樣,多數人解讀為是僧兵練武不可避免會磕碰跌撞而受傷,這口石槽的用途應當是用來裝療傷湯藥,供僧兵療傷用的。而熟悉南少林武術的人應該知道,南少林硬氣功中鐵砂掌的練法,除了現在多數人熟知的指插掌拍炒熱的鐵砂外,其實還有秘法,這秘法就是還要配以用藥。當指插掌拍鐵砂至指掌發熱時,如打鐵淬火一般將指掌浸在藥水中,要以浸入藥水能升騰起蒸汽水霧為度。如此,既可以消腫,也可以達到鍛煉筋骨和增長功力的目的。這口刻有“諸羅漢浴煎茶散”的石槽長192厘米,寬71.5厘米,高49厘米,內深35厘米,如此容量的藥水,可以推想當時練武的武僧大概不會少。這兩口石槽上的銘文,既可以看出此寺有僧兵,還可以看出僧兵練武的風氣極盛。
2、紅花亭和萬云龍將軍廟。距林泉院遺址約500米處尚存一座紅花亭,建于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公元1649年),清嘉慶年間重修。神案之前有石砌的蓮花圖案,亭柱上刻有“萬物總歸三尺劍,五云時現七星旗”的楹聯。“三尺劍”、“七星旗”這樣的字句通常是不會出現在佛寺的楹柱墻壁間的,其中是否蘊含著一些被湮沒的歷史信息?據傳說,清初有反清義士萬云龍投福建少林寺,削發為僧,法號達宗。他創立佛教洪門,發展洪門弟子,鼓吹反清復明。至康熙年間清廷火燒南少林寺,寺僧大多被燒死或殺死,僥幸通過暗道機關而突出重圍的僅有五人:蔡德宗、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這五人后來組織天地會,發誓為死難的僧眾報仇,后被尊為五祖。而紅花亭則是天地會聚會議事之所,在天地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林山村不僅尚存紅花亭,至今仍存有萬云龍將軍廟,內供萬云龍神像。楹聯冠首的“萬”字是否暗指洪門始祖萬云龍?楹聯中對句之首的“五云”是否隱喻五祖?對聯內容是否概括了南少林反清復明的歷史:萬云龍提三尺劍聚合反清義士、洪門弟子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雖遭清廷剿滅,少林寺被夷為平地,失去根據地的洪門并沒有因此銷聲匿跡,而是通過五祖高舉義旗又不斷傳布。
3、梅花樁與童子墩。考古隊還在一塊稻田中挖掘出數根梅花樁,直徑約為15至20厘米不等。據當地村民說,這塊稻田所在地原為熬池。可以設想,這些梅花樁應該是立于水中而露出水面,這似乎又與別處練武用的立于地面之上的梅花樁不同。另外還發掘出一些練功的石鎖、古兵器等。
4、練功埕等地名。環繞林泉院四周還保留這樣一些地名或村名:功練埕(即練功埕)、姑嫂營、南營、后營、尾營、將軍廟、旗桿坪等,這些名稱似與僧兵習武或洪門反清復明的軍事活動有關。
5、300平方米火燒的寺基。從現今考古發掘來看,全院占地約2萬平方米,寺基約1000平方米,約有300平方米有明顯的火燒痕跡。這是否就是康熙的那把火燒的?另外,規模如此宏大的寺院叢林,卻在清代的地方志上沒有一星半點的記載,實在是事出蹊蹺,不能不啟人疑竇。
6、地道。考古隊還發現一處石砌地道,長數十丈,以山石砌壁,石板蓋頂,堅固異常,因地面上浮泥淤塞,尚不能查實地道的高度,地道里有機關設施。想當初,火燒少林寺時,五祖是否就是借此地道而脫身的?
7、九華山。據各種史籍所載,南少林寺出“福建莆田縣九蓮山”或“福建莆田九連山”,今天的莆田市并無一個叫“九蓮山”或“九連山”的地名或山名。林泉院地處九華山脈中段,乾隆時期的《莆田縣志》載:“九華山,此北部第一支,為城中后屏山也。在城北五里,由興化縣崇仁里諸山發脈而來,至延壽溪止。九峰攢簇如蓮花,故名。”“九華山”之“華”字,本義就是花,既然可以因其“九峰攢簇如蓮花”而略稱為“九華(花)山”,是否也可以略稱為“九蓮山”?或者直接推斷為乾隆之前可能稱“九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