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接觸藝術品的機會越來越多了。藝術概念及藝術品的普及,或許有賴于兩方面的發展:一是傳播和交流的便捷。近些年來,網絡的發展讓原來我們認為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接觸到的事物變得觸手可及;二是精神隨著物質的不斷發展也變得越發重要,物質和精神作為人的兩大需求,兩者之間必會水漲船高。
傳統的藝術領域是繪畫、雕塑和建筑三大類,但現代藝術家們所能采用的風格、媒材和技術已經多到數不勝數,藝術家們自由組合各種元素,藝術作品遠遠超越了既有的三大類。如果不熟知藝術史,對現代藝術家的創作背景又不甚了解的話,就要個人有自主的判斷力才不致在現代藝術作品中迷失。
審美力是先天與后天共同努力的結果。多數人天生就會被美的東西所吸引,就連小孩子也會不自覺地對美的東西多看兩眼。而平時的生活及學習中,更是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如果再愿意閱讀一些藝術方面的書籍,補充系統性的理論認知,對形成自我的審美力就更有幫助。
有些“藝術品”觀賞者甚至是評論家們也無法解讀,是因為這些藝術家們的意識太過超前,比普通人更有審美力的原因嗎?藝術家由于先天對美更為敏銳,后天又通過不斷地自我培訓強化審美和想象力,所以和普通人相比他們并非是簡單的超前,本質上說是學習積累的不同所產生的差距。
書中說,傳統的美學概念中所認為的作品要含有精湛的技藝,外觀有協調感,在體現高度復雜性時不能失序等衡量標準早已被現代藝術所顛覆。藝術家們開始用大膽的美學實驗不斷制造新奇,嘩眾取寵或激發人們對藝術的新思考。為了在社會引起轟動效應,“激怒群眾的方式,可能是現代藝術最后的機會?!边@令我不禁想到現代詩歌的創作現狀,兩者有異曲同工之態。許多創作者不斷地借“實驗美學”之名來挑戰詩歌語言表達的極限。事實上對這樣一些挑戰,就是解構及游戲語言或詩歌本身。正如書中所言,“許多現代藝術家采取這種方式來自我吹噓,而不是真心希望借此讓現代藝術的發展獲得更豐碩的成果”。
古典藝術相對而言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傳統的審美更符合人們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審美觀,而現代藝術與古典藝術相比,更多的是把人們的苦、痛,還有人性中負面的東西加工成藝術品來呈現。這些作品雖然也是很真實的,但由于它們多是傳達負面情緒,因此在趨利避害的價值體系流行的當下,自然會被抵觸導致生命力短暫。但嘩眾取寵及被炒作的作品,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也注定生命力的短暫。
無論藝術家們用怎樣的態度對待所從事的藝術工作,我仍相信他們內心深處是渴望作品被大眾認可并接受的,以及希望自己被視為真正的藝術家。盡管他們的作品很可能會隨風而逝,但從事藝術的人內心都希望他們的作品能產生持續的影響,以拿來抵御和對抗自己短暫的生命。因此,學習和了解現代藝術吧,在我們短暫而有限的一生中,享受或挑剔它們,都可以讓心靈獲得一次次慰藉,增加生命的動力和質量。